|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 佛 寺 | 国际预预与测言 | 图片 | 下载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古易研究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八卦是指什么          【字体:
八卦是指什么
作者:佚名    文化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6-4    

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易经八卦的文本,应该有两种形式。
   
伏羲首创易经八卦。伏羲创造八卦时没有使用文字,《易经》文本中的一切文字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主要有三个人,一是周代早期的文王,为易经的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作了卦辞。再是文王的三儿子周公,为易经的每一卦作了爻辞。之后是周朝末年、春秋早期,孔子作了易经中的易传。
   
伏羲创造易经八卦,原本只有符号。

   
以上八个符号,依次读作: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易经八卦的八卦。是生成易经六十四卦的八个主卦。通常称作八经卦。
   
伏羲就是运用以上这类符号,来表达他对道的认识,对阴阳运动规律的观察、记录与认知的。
   
伏羲不使用文字,而完全是用符号来表达他伟大绝伦的思想、哲学、文化。几千年来,我们认定的常识是伏羲时代还没有文字。到底是不是这样?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文字伏羲才不得不使用符号,还是有文字伏羲不用文字而使用符号?
   
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以后不在传道了。学生说老师如果不传道,我们记录什么?孔子说,你们看,天说话吗,天不说话而道在啊!孔子说,言不尽意。
   
伏羲不用文字而用完整的符号系统,或许正像孔子能够认识到的那样,道是最难用文字来表达的。
   
我们知道,伏羲的符号系统的易经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是观察的产物,是观察的记录。人类对于观察所得最不失真的记录,或许是描绘与摹写,而不是文字表述。
   
伏羲是易经八卦的原创者。伏羲的无文字的符号易,被称做先天八卦。文王以后的文字易的出现,被称做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区别,不在于卦,在于先与后这两个概念。
   
要明确的是,在易经理论中,先与后,应该是两个概念,两个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前者是生成、本质、体用意义,后者是被生、现象、结果意义。

三才

    阴阳这两个汉字的写法上,或许有些意味。字是耳朵偏旁加一个月亮的月字,是告诉人们要用耳朵去倾听月亮。常识是月亮或着它的光芒并没有声音,怎么能够去倾听?
    “
也是耳朵旁加一个表示太阳的日字,太阳本身或它的光芒也不具有声音,又怎么能够听到太阳的声音呢?
   
在汉文化传说史中,造字的仓颉晚于造卦的伏羲。先有伏羲,后有仓颉。先有卦,后有字。这是汉文化的先后顺序与形成过程。研究汉文化,研究中华民族文化,不可以只从有文字开始,不可以把文字之前的八卦文化时期切割掉,切割掉文字之前的漫长悠久的八卦文化历史时期,就等于切割掉汉文化的源头,切割掉汉文化的生成部分。
   
史传文化中,有仓颉的时候,伏羲早已经是先代的圣人。伏羲的易经八卦文化,已经在仓颉之前形成汉文化的主体,影响巨大。仓颉为伏羲造字,后来者为先圣造字,为影响巨大的伏羲文化造阴与阳两个字,应该不得不慎重,不得不准确。
   
假如仓颉造字准确,伏羲易经八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阴阳概念中的阴,就与月亮有关;阳,就与太阳有关。
   
绝对一点讲,伏羲易经八卦体系中的阴阳,只指月亮与太阳。
   
阴阳只指月亮本身与太阳本身。后来《周易》学说中附会的那么多的天地,山水,男女,动静,刚柔,上下等等,也就绝对没有,绝对不对,绝对不是对阴阳概念的本质概括与准确解释。
   
如果天地,山水,男女,动静,刚柔,上下之类,也属于阴阳范畴,也只能是次生物。准确的讲,只是解释了阴阳的部分作用。
   
我们就可以给易经八卦中的阴阳概念,给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作出一个释义了:
   
所谓阴,是指月亮具有的像声音一样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质的作用能量。
   
所谓阳,是指太阳具有的像声音一样的摸不着、看不到的质的作用能量。
   
太阳的能量作用,作用于地球。即便地球不是唯一的受体。比**亮也同样是太阳能量作用的受体。太阳系内其它大小星球或许都是太阳能量作用的受体。
   
月亮的能量作用,作用于地球。地球可能会是唯一或者最大的月亮能量作用的受体。
   
有阴阳而有三才。易经八卦知识体系中的三才,指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指太阳、月亮、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周易》理论中所说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兑易理论体系不这么讲。兑易理论体系认为,人,只是地球这个阴阳受体上很普通的一类附着者。人甚至可能不一定是地球生命体中的必有者。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与生命,依其接受太阳、月亮阴阳能量作用的大小多少而区分为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
   
人,缺少与日月构成三才的资格。
   
月亮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的能量,并不来自月亮。
   
这在易经知识体系中,就必须要明确:阳能生阴。阴不能生阳。阴中有阳。阳中绝对无阴。
   
这就又必须纠正数千年来传统《周易》理论中的阴阳互生、阴阳互根、阳中有阴的错误观点。

    对于地球的角度来讲,太阳阳性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能量是向下的。我们用下面的符号,表示易经八卦中的阳爻。
   
月亮的阴性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能量,总是与太阳的阳性作用能量相对应。我们用下面的符号,表示易经八卦中的阴爻。
   
现存最古老的易经文本中的符号系统,表示阴性能量的,是用一条中间断开的短横线表示。中间断开,表示月亮的能量作用是由月亮间接的把太阳的光反射到地球上。表示阳性能量的,是用一条中间不断开的短横线表示。中间不断开,表示太阳的能量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地球上。
   
在失传的易经符号系统文本中,易经八卦以及六十四卦卦符的画法,不是短横线与断开的短横线的画法,完全不是。而是像上面的三角形那样的画法。在一些出土的较早时期古陶文饰上,大量的三角文饰,有着阴阳意义。三角形画法,既有阴阳、阴阳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表示意义,同时表明了阴阳能量作用的作用方向。
   
爻指的是表示阴阳的符号。有阴爻,阴爻表示月亮阴性的能量。有阳爻,阳爻表示太阳阳性的能量。像用声音形容无形的阴阳能量作用一样,爻这个字,也有些意味。是摇动的意义;是多变而骚动的意义;是微细、频繁的意义;是交织、交错的意义。是阴阳能量作用的具体化及其结局。爻,交错而用,一个象形的爻字,早已经透漏出爻的用法。

阴阳生成八卦的过程
   
易经八卦的生成过程是太阳的阳性能量作用与月亮的阴性能量作用相互发生关系的过程。

(
)、阴阳两仪

一、纯阳 二、纯阴
(
)、四象

三、阳与阴组合 四、阴与阳组合


(
)、乾坤两卦的提取

五、乾 六、坤

(
)、阴阳生六子

七、离 八、坎

九、巽 十、震

十一、艮 十二、兑

十三、坎 十四、离

   
阴阳可以生成八卦。将每一卦与另外七卦发生关系,也可以生成六十四卦。
   
易经符号系统中八经卦的卦符,为什么有三个爻组成,不是有四个爻、五个爻……组成,这是两仪与四象组合的结果。是两仪与四象组合时只组合成三个爻的事实。组合后的每一卦都是六个爻,不是五个爻、七个爻、八个爻,也是八经卦互相组合后的结果与事实。
   
阴阳即两仪。有三种意义。一是总的来讲太阳的阳性能量一面与月亮的阴性能量一面,称作两仪。一是指具体的阴爻与阳爻。一是指由阳爻生成的离、巽、艮三个卦的一面与由阴爻生成的坎、震、兑三个卦的一面。
   
四象是阴阳两爻组合成两种关系时呈现的现象。
   
要特别注意的是,乾坤两个卦。乾坤两个卦在传统《周易》理论与观念中,占据了过于重要的位置。称其为易之门户。称其为父母卦等等。兑易八卦生成推演图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是阴阳生成其他六个卦,是阴阳生六子,不是乾坤生六子。乾坤两个卦,只是从阴阳两仪与四象中,抽出的三个阳爻与三个阴爻。只是上古圣人伏羲在演易中对两仪、四象中对阳爻、阴爻的归类。一类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二卦,抬得很高。另一类传统《周易》理论,将乾坤二卦中的乾卦,称作孤阳;将坤卦称作虚阴。称作孤阳不长,虚阴不生。传统  《周易》理论与观念中这种混淆,比比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分辨,要指出其对错。
   
传统《周易》中,坎、离二卦,分别是属于阳还是属于阴,研究易经久了的人们,知道这也是个很久以来争论不清的问题。在以上推演图式中,我们就明白了,从阳仪的一面,可以推演出坎、离二卦,从阴仪的一面,也同样推演出了坎、离二卦。这就是说坎卦本身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离卦本身也是既有阳性的性质,又有阴性的性质。比如离卦,在表示火、太阳时,为阳火;在表示人的时候为中女,为阴火。比如坎卦,在表示河流时为阴水;在表示人的时候为中男,为阳水。
   
宋代几位理学大家,是编造易经神话的高手。他们编造了不少被后来几个朝代直至今日人们所认可的并且已经形成了人们的诸多错误观念的易理神话。传统《周易》文本中,有一幅六十四卦生成图。是宋朝邵雍、朱熹几个理学大家搞的。那是一幅可笑的生成图,简直是儿戏的生成图,漏洞太大、太多的生成图。图中从乾坤二卦开始,把每一卦都分成一半阳一半阴,就那么分上去。易经的每一卦是一半阴一半阳吗?乾卦中含阴吗,能够证明三爻卦为什么是三爻、六爻卦为什么是六爻吗?传统《周易》理论、观念中混淆是非的东西实在太多。没有个分辨力,别学什么《周易》。

阴阳平衡


    学习传统周易理论与方法的人,在阴阳观念上,还有一个牢固的观念,阴阳平衡观念。这可不是一个小的观念,已经成为一个大观念,普遍观念。中医药典籍中,满纸讲阴阳平衡,讲的头头是道。甚至治国平天下,也讲的是阴阳平衡、阴阳和谐。小到人体,大到国事,小到象棋、围棋、武术,大到文化、思想、哲学,谁要不会谈几句阴阳平衡原理,就显得不像个炎黄后裔了。
   
生成易经六十四卦的八经卦,只能是由三个爻组成。三个爻组成的八经卦中每一个卦里,乾卦为三阳卦,坤卦为三阴卦,其它六个卦,要么二阴一阳,要么二阳一阴。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卦中阴阳平衡。也不允许形成平衡卦现象。那么中国人高谈阔论了几千年的阴阳平衡的原理,有没有依据呢,有什么依据?
没有依据。
   
普遍的观念,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念,不一定就是真理的化身。就如同我们知道,道是中华哲学文化的根本,却从来没人讲清楚什么是道,道讲的是阴阳,却从来没人能够讲清楚、讲透彻什么是阴阳一样。道讲不清楚,阴阳讲不清楚,怎么就产生、形成了普遍的阴阳平衡原理与观念?
   
这里可以作出三个有意味的分析。中医理论从来讲平衡,医家开处方即便是纯粹调养身心的处方,也从来没有绝对的用药平衡,而是成分剂量分析明确。这成分剂量的该多则多,该少则少,才是符合一个人的生命、身体本身先天卦数中阴阳多少的易医原理。这里的平衡原理,指的原来是这个意义。衡,这个词是由度量衡等、衡器引申而来,人们在对平衡观念的使用中,忘记了度量衡器的样式,是在一高一低中取平衡,有高有低中取平衡,不是衡与量规模大小完全一样。人们的这种观念对形成观念的物理属性改造,正如把易经卦符由三角表示画成了平直线条表示一样,观念是很可怕的东西。观念猛如虎。衡,在易经六十四卦中,用的是恒字。了解兑易理论方法的人,了解鼎卦、解卦、恒卦三卦的平衡价值作用,以及鼎、解、恒三卦的典型意义,以及鼎、解、恒三卦的卦位上的更符合、不失真的古代衡器样式。兑易中的阴阳平衡原理,是易经的本义。不是人们普遍观念中意思。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

提要:本文以思想分析为主要方法,结合史料考证,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周易》思想、作者及成书年代作了综合考察,提出《易经》是西周卜筮官员们汇集的卜筮记录,经殷商草创、西周渐成、孔子编定;《易传》是对《易经》的义理发挥:《象》是纯粹儒家之作,《彖》是儒道融合奠基作,《系辞》和《说卦》是儒、道和阴阳思想综合作。《易传》各篇作者为: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辞》,丁宽作《说卦》,杨何作《文言》,田王孙作《序卦》和《杂卦》。
  《周易》思想的性质判定问题,是易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在60年代初的易学讨论中,冯友兰先生的《易传》的哲学思想”①《易经》的哲学思想”②两文对该问题作过总体探讨, 80年代初张岱年先生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③余敦康先生从《易经》到《易传》”④等文又作了总体研究,在朱谦之、金景芳、张立文、朱伯昆等的易学专著中也可看到对该问题的独到见解。同时,《周易》成书年代及相应作者问题,也是易学史上争辩已久但仍无公认定论的重大问题,相传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后衍成易林三千,但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揭证系辞文言诸篇非孔子所作以来,历代考证不断,近现代康有为、梁启超、顾颉刚、余永梁、郭沫若、闻一多、李镜池、高亨等从史料、训诂等角度深刻研究过该问题,70年代香港蒙传铭的周易成书年代考”⑤80年代台湾王开府的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⑥等也颇有创见。显然:任何思想必定与特定的作者相联系,特定作者又必然与一定的时代相对应,因此,《周易》思想,作者及其成书年代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同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以思想分析为基本方法, 结合史料考证, 即通过将《周易》思想与诸经、诸子思想相比较,兼取《尚书》,《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中的史料和考古发现为证,在前人时贤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周易》思想及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再作一次综合论证。
. 《易经》思想及其作者
1.
《易经》非周公所作、也非出自孔子
  通观《易经》(卦象及卦爻辞),不能否认其为卜筮之象和占断之辞,其占断的范围涉及当时社会生活各个侧面,表现出一些朴素的思想,包括何种情形为”,何种为,何时有利,何时不利,等等,其中贯串全经有一种对君子大人 和小人无 向性的总体思想值得注意,如:

   利见大人。(《乾》等)

   君子吉,小人否。(《遁》)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

   小人无咎,君子吝。”“君子无咎。(《观》)

   小人吉,大人否亨。(《否》)

   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

    <
这决不是站在帝王立场能说出的话,象周公站在君主立场强调重小民敬德保民的思想就与此不同,试看《尚书》中记载的周公思想:

  呜呼!小子封,恫 乃身,敬哉!天畏 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 民。(《尚书.康诰》)

  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徽柔懿恭,怀保万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则皇自敬德……”(《尚书.无逸》)显然与《易经》总体思想有异,综合《尚书》中记载的周公言行和周公本人从未提过《易》且继承了殷人龟卜传统乃卜三龟,一习吉。(《尚书.金滕》)可以认定周公本人未作《易经》。同样,《易经》中开国承家类思想也不会出自底层平民。这样,《易经》就只能是既非君主、又非平民的中层人士所作,孔子和后来通称的士阶层就是这类中层人士的代表。

  但《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思想却有抬举君子、贬抑小人的 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这些思想及其语言风格也都不同于《易经》,故《易经》也不会出自孔子。

2.
 商代无《易》

  卦爻辞是否会成于周公之前呢?由于《尚书.商书》中找不到《易》的记录,箕子传授武王洪范九畴(见《尚书.洪范》)时也只字未提《易》(如商代有《易》,则作为纣王亲戚的箕子必知《易》。箕子能将包括五行说在内的洪范大法传给武王,有《易》的话也无必要保留。),加上甲骨文中无等字,故可以判定通行本《易经》不是出自商代。考 虑到周人文化应低于殷人文化的历史推定文王拘而演《周易》就不足信了。

  然而殷商卜筮之风很盛,考古发现的甲骨卜辞和数字卦显示着殷商文明与《易经》有或多或少联系── 从现今已有发现看:商代的数字卦多为六位一组,与《易经》卦象六爻同构,故易卦源于筮数之说是合理的; 同时,因龟壳裂纹确似卦象, 故卦象出自龟卜之说也是合理的(关于这一点, 如果经济条件和养龟繁殖允许, 甚至可以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进行实验验证)。卜象和筮数应是产生卦象的两大实践源泉。

   卜辞与卦、爻辞之间存在一些类似, 如:

    卜辞                  卦、爻辞

   利;不利                利;无不利;无攸利

   吉;大吉;弘吉             吉;大吉;贞吉

   若;弗若                若;如;不如

   贞我旅吉。               旅贞吉。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由此推知:尽管商代无《易经》,但盛行于殷商的以龟卜成象、筮数成卦的卜筮实践确实奠定了卦象的基础,卜辞已经开始为卦爻辞作资料积累,是卦爻辞的初始形态。

  汉代郑玄之后,历代都有人引《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证明有夏易《连山》、商易《归藏》,这实在是误会,请看《周礼.春官宗伯》原文: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王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 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明明是说连山、归藏、周易为三种方法,怎么就会因后来有《周易》之书名而推出有三种《易经》呢?既使有三种《易经》,也都是周代共存的三种《易》,决不是夏、商之《易》。── 更有孔安国《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中国文字至商代甲骨文、金文才较为成熟,夏代陶符似还不足以记《典》,何来《三坟》《五典》?纯属托古崇古之为。

  至此,说明周代以前也不存在《易经》。

3.
周代卜筮史官作《易》

  从《周礼.春官宗伯》中可知:西周设有大卜、龟人、占人、筮人等卜筮官职,其官种之繁、人数之多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些卜筮官员的工作任务应该就是将卜筮结果及应验情况记录下来,其最后成果自然应该就是《易经》,现存《易经》卦爻辞中有些占断显然不是一次卜筮记录而成,例如
:
: 元亨, 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 ; 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 安贞吉。

  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睽.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初六:系于金怩,贞吉;有攸往,见凶;  孚嘀躅。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如《易经》系一人所作,显然无必要在同一断语中重复多个之类的词,故看来《易经》非一人一时所作。顾颉刚先生曾从卦爻辞中的故事推断《易经》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11,这仅是从历史可能性考虑,如再结合知识积累的逻辑考虑,由卜筮记录积累成《易经》规模需要相当长时间,故《易经》的形成年代极可能绵延于西周三百多年间,作者应是多位卜筮史官。

4.
孔子编《易》

  另一方面,由于有案可稽的最早《易经》应用史实是公元前672 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这说明在孔子(551-479 B.C.)之前的公元前672 年《易经》就已经成书或初具规模。这从历史的角度否定了孔子作《易》,可与前述从思想角度的否定相补充。

  然而,《易经》的语言风格与《诗经》、《春秋》确有相似之处12,不比《尚书》古奥,如:

    《易经》          《诗经》

    
或跃在渊(《乾》)   鱼潜在渊,……或潜于渊(《小雅.鹤呜》)

  王用出征(《离》)   王于出征(《小雅.六月》)

  受兹介福(《晋》)   报以介福(《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

  系于苞桑(《否》)   集于苞桑(《唐风.鸨羽》)

  君子于行(《明夷》)  君子于役(《王风.君子于役》)

    《易经》          《春秋》

  童蒙求我(《蒙》)   齐人救邢(《闵公.元年》)

  高宗伐鬼方(《既济》) 晋侯伐卫(《文公.元年》)

  震用伐鬼方(《未济》) 楚人伐吴(《定公.二年》)

  利牝马之贞(《坤》)  考仲子之宫(《隐公.五年》)

  公用亨于天子(《大有》)公会郑伯于垂(《桓公.元年》)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易经》与《诗经》和《春秋》的形成年代不会相差太远,有可能是孔子统一编定。

  于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考虑,符合史实的《易经》成书经过的逻辑推断是:

  《易经》是西周时期将卜筮卦象与有应验的卜辞结合起来的卜筮记录,作者为西周多位卜筮官员。西周末年,社会动荡,王权衰而诸侯兴,于是一些卜筮官员携《易》投奔诸侯。春秋时期,鲁国文化发达,必有《易经》传入,《易》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添加减漏,这应是后来形成多种《易经》抄本的根源。孔子早年可能倾力于《诗》、《书》、《礼》、《乐》而未注意《易经》(这从《论语》中多次提及《诗》、《书》、《礼》《乐》的内容可以看出),到晚年才晚而喜《易》,惊呼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于是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而编定《易经》(包括卦序和卦爻辞),传与门人,奠定今日通行本《易经》之基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孔子作书编册之艰辛可以想见,竹简之错漏脱落当属常事,故编《易》时可能发现个别中断或不连贯处,于是孔子自行补入──这应是有些爻辞与前后爻辞关系不大的原因,如乾卦九一九二九四九五九六各爻都讲,唯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讲君子等。《易经》也只有通过孔子经手并以其所创之师授徒式教育体制代代相传,才得以发扬光大。

5.
关于《易经》思想和作者的结论

  至此,得出《易经》草创于殷商、渐成于西周、编定于孔子的分析结论,《易经》思想总体上是西周时期掌握知识的中层卜筮官员对世界事物的认识。这一结论可以较圆满地解释《易经》的思想、形式、作者以及卦爻辞中记录的高宗伐鬼方晋侯以锡马蕃蔗等故事,不致于产生逻辑矛盾和历史矛盾。

. 《易传》思想及其作者
  通观《易传》(《十翼》),义理广博,构思宏大,尤以《大象》、《彖》、《系辞》最具独创性。《易传》各篇思想各异,这为以中国哲学发展史为背景分析各篇思想、作者及作成顺序提供了条件。
  比较《易经》与《易传》,发现《经》、《传》联系的关键是《大象》。如果没有《大象》将卦象发为义理、贯通,则纯从经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经大论之《系辞》、《说卦》皆似浮萍,故笔者非常赞同刘大钧先生《大象》作于《彖》之前的观点13并认为《大象》是《易传》中最早之作。

1.
《大象》

  《大象》之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有只讲君子不讲小人的特点,如: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

  君子以振民育德(《蛊》)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习坎》)

  君子以虚受人(《咸》)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

  君子以恐惧修身(《震》)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

  与前述孔子思想相比,这些思想除君子以恐惧修身外都立论更高,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和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这与君子以恐惧修身的思想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会是孔子所作。 仔细与《论语》中各种记载比较,发现与曾子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极为相似,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君子以恐惧修身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思想都极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思不出其位。仅一字之差, 这决非偶然,应是曾子作《大象》之内证,这些思想也与《大学》修齐治平的主体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极可能是曾子。

2.
《小象》

  《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当在情理之中。观析《小象》,发现思想较浓,如: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需》)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师》)

  显比,位正中也。(《比》)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泰》)

  同人,以中直也。(《同人》)

  呜谦贞吉,中心得也。(《谦》)

  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

   
等等。这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相合,故若《中庸》为子思所作,则《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

   
严灵峰先生基于《小象》与爻辞接近、似墨子《经说》之于《墨经》而认为《小象》是《易传》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 事实上《小象》之所以与爻辞接近,只是因为它在语句结构的前半段都是抄录爻辞(是爻辞的不完全集)而已; 《小象》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其语句的后半段,即上述思想,此外,《小象》有联系义理的功能,而衍出,无就无,因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会成于《大象》之前。

  这样,《易经》《大象》《小象》的形成过程正好与孔子曾子子思授学路向相符。

  《左传.昭公二年》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将《易象》释为上下经之象辞当属误释──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时曾子(505-432 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 B.C.)也才10岁出头,儒家老祖宗还是小孩, 怎么会有表现儒家思想精义的《象》辞呢?笔者认为此处《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种《易经》抄本,否则也不会感叹周礼尽在其中了。

3.
《彖》

   
与《象》纯属儒家思想相比,《彖》中已有道家思想和阴阳概念,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

  内阳而外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

  内阴而外阳,……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

  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

  这既是《彖》晚出于《象》的内证(《老子》晚出于孔子思想),也是《彖》、《象》文化背景不同的表现:《彖》必然已受以楚文化为背景的道家的影响,而《象》则是鲁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恰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将此与郭沫若主张子弘(子弓)作《易》的论述相参15, 正好说明子弘有作《彖》的可能,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后来荀子将子弓与孔子相提并论考虑,《彖》的作者当为子弘(子弓)。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卷首(三)周易大传通说》中也说:彖传多有韵语……其韵字多超越先秦时期北方诗歌如《易经》卦爻辞及《诗经》之潘篱,而与南方诗歌如《楚辞》中之屈宋赋及老庄书中之韵语之界畔相合。……则彖传可能是 臂子弓所作。所见相同。

  当然,子弘(子弓)既能作《彖》,则不能排除商瞿作《象》的可能性,然而对此已无据可考。

4.
《系辞》

  《系辞》是《易传》诸篇中篇幅最长、义理最广博之作,其思想已融儒、道和阴阳观念于一体,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
  阴阳观念早在公元前780 西周三川皆震时就被提出:伯阳甫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首开哲学应用;《系辞》更进行了创造性扩充,但没有象邹衍那样与五行说相结合,故《系辞》的阴阳思想不等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思想。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系辞》中不含法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联系也很微弱,仅有尚贤可通。

  《系辞》行文铿锵有力、用语凝炼如诗,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似,故陈鼓应先生力主《系辞》属道家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16,但《系辞》中儒、道、阴阳思想共存,又决非纯粹道家所能作。

  据蒙传铭的考据资料:先秦典籍中无引《系辞》的记录,而汉初典籍《新语》中却有一条,尽管孤证不足以定论,但仍以推断《系辞》的创作年代当在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为宜。张岱年先生认为《庄子.天下》中所载惠施的天与地卑是《系辞》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题、《庄子.大宗师》中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是《系辞》中易有太极的反命题,进而从正命题应早于反命题的观点出发认为《系辞》应作于《庄子》之前,可惜逻辑上的正反命题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就不能认为《系辞》中的命题是《庄子》中正命题的反命题呢?而且,上述观点在孤立应用时也可能把《礼记. 乐记》中的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推断为形成于《庄子》之前,造成谬误;宋玉《小言赋》中语句也与《系辞》差异太大,不能说是引述《系辞》,所以,先生关于《系辞》作于老子之后、惠子、庄子之前的论断似嫌证据不足。

  从《系辞》兼容并包儒、道、阴阳思想来看,作者当系一大思想家。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首推荀子,此人三为稷下学宫祭洒,总结先秦各家学术而自成一家,继往开来,以致清代学者汪中感叹: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然而,《系辞》的思想与荀子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很难契合,《系辞》要兼三才而两之,荀子却要明于天人之分,加上《荀子》中吸收有《系辞》中所没有的法家思想,故荀子不可能作《系辞》。邹衍的风格属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与《系辞》不同。同理,《管子》、《吕氏春秋》等兼儒墨、合名法之作也都与《系辞》思想不符。──看来《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传世名作的作者都不可能作《系辞》。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5.
《说卦》

   
《说卦》思想与《系辞》极为相近,也是儒、道、阴阳思想并举: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些思想与《系辞》同源──《系辞》已提出了二仪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论,奠定象数爻位说基义,《说卦》进一步用阴阳、柔刚、仁义天地人相配,加强了《系辞》中的象数理论。《说卦》形成时间与《系辞》相隔不会太远,若前述田何作《系辞》成立,则丁宽作《说卦》的可能性最大。

  同上《汉书.儒林列传》往下有: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现《说卦》内容正好符合训故举大谊,应该就是《小章句》。从田何因丁宽东归而说《易》已东矣,也证明丁宽必有创见。

   
当然,《序卦》也可说是训故举大谊而已,如此则丁宽可能作《序卦》,《说卦》反而应是田何之作,《系辞》则应归于田何之师子乘,但这样很难说明为何《系辞》未在战国时期留下思想痕迹和影响。故仍以上述推断为宜。

6.
《文言》

  《文言》之思想,以属儒家传统的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为核心,同时也涉及天地变化阴疑于阳必战等属道和阴阳的思想。《左传.襄公九年》中也有: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与《文言》几乎完全一样。是《文言》抄袭《左传》还是《左传》引用《文言》?对此认识不同可导致不同假说:若《左传》引《文言》,则《文言》早出。由于《文言》主要是儒家思想,孟子又从不提《易》,故可能与《小象》一样同出于子思之手。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子思作乾、坤两卦《文言》后看见了子弘所作之《彖》,自认为不及,故止笔。

若《文言》抄《左传》,则《文言》晚出。由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引易曰:履霜坚冰,盖言逊也与《文言》似,董氏之前经典中除《左传》外也未见有《文言》者,加上《汉书.艺文志》又著录有易传《杨氏二篇》,故《文言》作者极可能是公元前136年为《易》博士的杨何19,同时,考虑到《文言》中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故《文言》晚出可能性较大。

  注意到汉文帝初年(175 B.C.)所抄《帛书周易》20之《易传》部分中只有部分《系辞》和《说卦》,可以推测首次将《象》、《彖》、《系辞》、《说卦》、《文言》与《易经》集编在一起成为《周易》的人也极可能是《易》立于官学后的首任易博士杨何,故史迁才会说: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7.
《序卦》

  《序卦》在刘安(179-122 B.C) 门人撰《淮南子》和《九家易》时已有──《淮南子.缪称训》中《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蒙传铭认为是引《序卦》稍异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收集有《九家易》注《序卦》之文。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独未提及《序卦》和《杂卦》,故《序卦》成稿当在刘安司马迁时代。《序卦》通篇除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表现出独特思想外,余皆卦序阐述,当出自象数派作者,最大可能是田王孙。

8.
《杂卦》

  《杂卦》是唯一未见先秦诸经、诸子和汉初典籍征引的《易传》篇章,但扬雄(53 B.C. -18 A.D.)作《太玄》时已有《太玄错》与之相应,故《杂卦》必作于扬雄之前。从《杂卦》思想内容看,是错综卦象奠基之作,当属象数派传人所为。考虑到京房(77-37 B.C.)象数易学21水平已高于《杂卦》思想水平且《京氏易传》已存、焦延寿也有《易林》传世(尽管可疑),故《杂卦》应成于京、焦之前。由于《杂卦》中没有孟喜提出的卦气说,孟喜的四正卦、十二辟卦似也高于《杂卦》思想水平,故《杂卦》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孙。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猜测《序卦》、《杂卦》是刘歆伪窜,这在时间上说不过去,连刘歆之父刘向(77 - 6 B.C.)也不可能。

9.
关于《易传》思想和作者的结论

  至此,得出《易传》成书序为《象》、《彖》、《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且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辞》、丁宽作《说卦》、杨何作《文言》、田王孙作《序卦》和 《杂卦》的倾向性分析结论。《易传》总体看来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成书时间从战国初起直至汉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易经》和《易传》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易经》是西周卜筮记录而成的占测事典,《易传》则是以《经》为基础的义理论著汇编。《易经》卦爻辞是周代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应有单一确定的原义;卦象则因人为取义不同而释义千差万别,是意义伸缩性最大的符号。《易传》中,《大象》具有连接《易经》卦象和《易传》义理的功能,与《小象》一道体现着儒家思想和鲁文化;《彖》是儒、道首次融合的结晶,象征着楚文化与鲁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 《系辞》和《说卦》都是儒、道和阴阳思想综合创造的成果,特别是《系辞》体现了《易传》哲学的思维水平和主要思想(《易传》哲学的提法欠精确,由于《易传》各篇思想和作者各异,笔者认为宜称《系辞》哲学、《彖》哲学、《大象》精神等更妥切);《文言》、《序卦》和《杂卦》则是从不同侧面对《易传》和《易经》的补充。

 《周易》思想具有复合性,纯粹说是卜筮之书或哲学专著都是不全面的,这部发端于殷周、总成于西汉、历多代士人学子编定并不断添注的奇书,思想之庞杂不足为怪,具有周秦时代知识全书性质。正因为《周易》兼容并包,所以它才既是儒家的六经之首,又是道家的三玄之一,进而有易道广大之说。

 

见冯友兰:《易传》的哲学思想,原载于《哲学研究》196078; 见于黄 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三)》), 70-86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见冯友兰:“《易经》的哲学思想,原载于《文汇报》1961.3.7.; 见于《论文集 (三)》,87-92

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一辑)》 ,北京三联,1981;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一)》,411-43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见余敦康: “从《易经》到《易传》,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七辑),北京三联 ,1982; 见于 《论文集(三)》,107-133

见蒙传铭 :“周易成书年代考,原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53 1;《论文集(一)》,366-407

见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原载于台湾《易经研究论集》,黎明文 化事业公司,1981; 见于《论文集(一)》,455-466

见余永梁:“易经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原载于《历史语文研究所集刊》, 1928 年11; 见于 《论文集(一)》,157-178

参见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原载于《考古》19812; 见于《论文集(一)》,573-593

参见张政浪:“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4期;见于《论文集(一)》,549-572

参见屈万里: “易卦源于龟卜考,原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27)》,1957; 见于《论文集(一)》,43-63

11
参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原载于《燕京学报》19296, 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册, 见于《十家论易》,92-129, 岳麓书社
, 1993
12
参见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原载于《清华周刊》1932379; 见于《论文集(一)》,249-254

13
参见刘大钧: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原载于《东岳论丛》19816; 见于《论文集(一)》,474-479

14
参见严灵峰: “易经小象成立的时代及其内容,原载于台湾《哲学年刊》第四辑(1967.6.),见于《论文集(一)》,348-365

15
参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原载于《青铜时代》,文治出版社,1945; 见于《论文集(一)》,272-293

16
参见陈鼓应: “《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之作,见于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36-146

17

18
参见李镜池: 《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 292-324, 325-36919 参见易学年表,见于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附录一,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20
参见于豪亮: “帛书周易,原载于《文物》19843; 见于《论文集(一)》,613-628

21
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20-145

*
凡未出注的思想人物,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相应词条。

copyright 1995
原载《周易研究》 No.1

 

罗盘的使用方法

 羅經之最要者,為天池中之金針,此針乃磁針,以定子午而明方位。子午既定而後八卦九宮由此而分,陰陽干支之位,亦由此而判。  羅經何以有天地人三盤之分呢?因為天地人三盤之針,所指的子午各有所不同,所謂正針者,乃磁針所指之子午。以此磁針所指子午為正式之二十四方位,稱之為地盤,其針稱之正針。  人盤之子午在地盤壬子、丙午之中,故此針稱之為中針。此中針子午為式之二十四方位,稱之為人盤。   天盤者,其子午在地盤子癸、午丁之縫,故其針稱之為縫針。以此縫針子午為式之二十四方位稱之為天盤。  實則除地盤之正針而外,其人盤之中針及天盤之縫針,並非實有其針,不過以正針為主,一在午之左半位,一在午之右半位而已。地盤者以正針為主,正所示之方向為子午,以此為子午線者,乃今之磁力之子午線也,因地球南北兩極磁場,其磁性超過普通磁場之磁場之磁性感應百分之二以上,且吾人居於北半球,是以地盤所使用之正針,係以北極磁場為主,以磁性之感應而恒指於北,因是以此磁針所示之子午,即今之地磁力子午線。若磁針從北入南過赤道時,將立即回轉一百八十度而指南矣。但因地球兩極之磁場,並未正在地球之兩端,其磁場之位置系偏於地軸兩端約七度有奇。但地球之真正南北,乃以地軸為主,故以此定子午者,謂之地理子午線,是以人盤中針所示之子午,實為地球之真正南北。  天盤者,不以地磁力子午線及地理子午線為主,而是以天球之子午線為準繩。因天盤所示之子午線延伸之。與北極星相接即天球子午線也。然而何以有此三盤之區分?因地理之道,只有山與水而已。  山性屬陰,永恒靜止於地球之上,故以地球之真正南北為用,而以中針人盤之二十四方位,收其山巒,定其陰陽五行。且因天星射於山峰,拱照於地穴,發生五行生克之感應作用,因此古人以此中針人盤定為消砂之用,實在有其道理。  水性動屬陽,水之川流不息,或洪溢,或枯涸,皆因天時雨量所生之變化,海洋亦有潮汐流速,以及起伏波動之象。因為水不獨由地升空,然後又自天而降於地,循環不已。且其所有變化,無不受寒熱氣流等等之天候影響,故水動之初,其氣已先動矣。所以自當天盤之二十四方位,定其陰陽生克,而收之納之,此所以古人納水用天盤之理。  山水各以天人兩盤而消納之,惟天人兩盤各差半位,故以磁針地盤立穴定向,以左右山水之陰陽生克,使之各歸其位,各得其宜,生生不息,而福蔭其穴。古聖先賢之神智,誠不可思議,然而後人不解其由,乃妄自菲薄,所謂井蛙之不可語海,尺雁之所以笑鵬鵰也。 羅 經 六十 甲 子   羅經有天地人三盤,為立向、消砂、納水之用,每盤的用法,都有一定之理與一定之法,各有其妙。然而每盤之中,皆有六十花甲,而十二支中,每向水火木金土之五行全備,何也?  羅經三盤皆有六十甲子者,所以分十二宮之始、中、未也。子宮有五子;甲子金、丙子水、戊子火、庚子土、壬子木。午宮有五午:庚午土、壬午木、甲午金、丙午水、戊午火。一宮之中,納音五行全備,其順序也如納音五行,一火、二土、三木、四金、五水之序。 三 針 三盤 總 說   天體左旋,五行順序。故背北面東以言氣,則西為先而東為後,天氣先至地氣後至。地理龍氣為先,穴向為後,故用先至之氣辨龍,後至之氣坐穴分金,以符天地之氣,此三針三盤之用也。然此以氣言,無形可見,人也無從而信之。抑知人仰觀而北極斜居西北,測泉而日影倚于西南,中、縫兩針,非憑空無據而設,因為有理斯有氣,有氣自有象也。  經盤秘妙,邱公得太乙老人,有正針一針,天紀地紀分金三盤。地紀從正針,人所共知,分金子偏東北,午偏西南,故楊公加入縫針,所以明分金之位,且兩位歸于一支,並無兼前跨後之弊。以之消水,穩妥無疪。況正針明用八卦,暗用也支。惟加入縫針,而後地支之用始大著也,天紀子偏西北,午偏東南,故賴公加入中針,以明天紀之位。  三針有理可信,有象可憑,中針最先而主龍。正針次之而坐向,縫針又次之而消納。分金先後次第,天地自然,龍向消納各有其司,猶人身之五官,各司其用也。今人不知其原理,各執其是,何異一身之形神,自相攻擊,以是今非昔比,每況愈下。

 

文化录入:hanqilin    责任编辑:hanqil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化
    浅淡人生各要素的组合与观测
    产品命名的原则与技巧
    祭拜人祖伏羲
    毛泽东的祖先是周文王之子
    姓氏寻根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原姓氏寻根概述
    央视专题片《人文河南》
    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10月底
    第二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筹委会
    周口市召开第二届姓氏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