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北京周易研究协会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北京贤林传统文化研究 | 天下神奇天佛寺 | 天地风水学 | 图片 | 下载 | | |
您现在的位置: 韶山周易 >> 中国周易研究总会 >> 知识 >> 正文 |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
|
||||||||||||||||||||||||||||||||||||||||||||||||||||||||||||||||||||||||||||||||||||||||||||||||||||||||||||||||||||||||||||||||||||||||||||||||||||||||||||||||||||||||||||||||||||||||||||||||||||||||||||||||||||||||||||||||||||||||||||||||||||||||||||||||||||||||||||||||||||||||||||||||||||||||||||||||||||||||||||||||||||||||||||||||||||||||||||||||||||||||||||||||||||||||||||||||||||||||||||||||||||||||||||||||||||||||||||||||||||||||||||||||||||||||||||||||||||||||||||||||||||||||||||||||||||||||||||||||||||||||||||||||||||||||
六十四卦探秘 | ||||||||||||||||||||||||||||||||||||||||||||||||||||||||||||||||||||||||||||||||||||||||||||||||||||||||||||||||||||||||||||||||||||||||||||||||||||||||||||||||||||||||||||||||||||||||||||||||||||||||||||||||||||||||||||||||||||||||||||||||||||||||||||||||||||||||||||||||||||||||||||||||||||||||||||||||||||||||||||||||||||||||||||||||||||||||||||||||||||||||||||||||||||||||||||||||||||||||||||||||||||||||||||||||||||||||||||||||||||||||||||||||||||||||||||||||||||||||||||||||||||||||||||||||||||||||||||||||||||||||||||||||||||||||
作者:佚名 理学来源:本站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16 | ||||||||||||||||||||||||||||||||||||||||||||||||||||||||||||||||||||||||||||||||||||||||||||||||||||||||||||||||||||||||||||||||||||||||||||||||||||||||||||||||||||||||||||||||||||||||||||||||||||||||||||||||||||||||||||||||||||||||||||||||||||||||||||||||||||||||||||||||||||||||||||||||||||||||||||||||||||||||||||||||||||||||||||||||||||||||||||||||||||||||||||||||||||||||||||||||||||||||||||||||||||||||||||||||||||||||||||||||||||||||||||||||||||||||||||||||||||||||||||||||||||||||||||||||||||||||||||||||||||||||||||||||||||||||
六十四卦探秘 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易》之灵魂!没有它们就没有《易》。 前篇已经介绍了八卦的产生及其属性,此篇专题介绍六十四卦。 在易学中,六十四卦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谈,其实不然。六十四卦是怎样演绎出来的?它的卦序是怎样排列的,最早的卦序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弥纶天地之道”……这都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 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载邵雍的《伏羲八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两张横图,以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详见下图。 此图是对《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解释。邵雍说八卦的形成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先有太极,宇宙混沌初开,分出天地,然后有万物。将太极一分为二,为阴为阳。阳分为太阳和少阴,阴分少阳和太阴,这就产生了四象。四象再一分为二,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这样八卦就衍生出来了。所生八卦次序是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这是伏羲八卦的次序,故称《伏羲八卦方位图》。此图是衍生六十四卦的基础。 在《伏羲八卦方位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见左上图: 邵雍认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而成。由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生六十四卦。 后人对这种分法持有异议。“分”只是数量上的增加,没有确切地说明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这其中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是个什么卦象呢?朱熹在《易学启蒙》中说“八卦上面各加一奇一偶,而为四划者十六”,这就是说,十六卦是四划卦,三十二卦就是五划卦,朱熹与说“于经无见”,看来这种分法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哲学理论问题。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就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对于事物的发展,形而上学认为只是增加和减少,辩证法则认为是对立和统一。毛泽东同志说:“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矛盾论》)。太极分而为阴和阳,这是“分”,但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孔子》说,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荡”、“八卦相错”而成。“荡”和“错”义有些相近,推荡交错之义。“荡”和“错”是动态的,是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表现形式;它们又在这斗争中达到了统一,统一在一个卦中。三划卦是这样形成的,六划卦也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我们说,《易》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阴和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又统一在三划卦中。一个三划卦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两两相荡相错,就形成了一个六划卦,又达到了统一。六十四卦就是这样形成的。它们的推荡过程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同卦相重,即乾( 二是,一个经卦与另一个经卦相重。以 在下面的《卦序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组合的全貌。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六十四卦到底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在众多的六十四卦次序中那个是最原始的,这一直是困扰易界的一个难题。为了讨论这一问题,让我们从六十四卦的次序入手。 六十四卦有多种排列次序,我们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介绍给大家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一)文王《周易》卦序 这是现行本《周易》的卦序,也是文王重新排列的六十四卦次序。它有如下特点: 以《乾》为首卦 此卦序是《乾》为首卦,总统其余六十三卦,表明《周易》作者崇尚天和阳刚之气,同时也是对商《归藏》易序的一种修订。《归藏》是以《坤》为首卦,将“坤乾”颠倒而成“乾坤”,表明崇尚阳刚之气,也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翦商(前面已有说明)。 将六十四卦分成了上下《经》 从《乾》至《离》三十个卦为《上经》,从《咸》至《未济》三十四个卦为《下经》。乾为父、坤为母,《上经》犹说父辈的事。《咸》( 卦是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排列的 这在《序卦传》中作了详细表述。有《乾》、《坤》而有万物,《屯》是物之初始,犹一个初生儿的诞生;幼童需要启蒙,故下卦是《蒙》;幼童还得喂养,故接下来是《需》……从《屯》到《既济》,事物完成了一个发展的全过程;然而事物还没有终结,故最后一个卦是《未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表明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 六十四卦除乾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这是《易传·杂卦传》的卦序,此卦序也是以《乾》为首卦。晋·韩康伯说:“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系辞注》)。与通行本《周易》一样,除乾、坤、坎、离、颐、中孚、小过、大过这八个卦因正倒都一样,而同类相邻安排外,其余各卦均是一正一倒排列的。不过其排列顺序不同,它在揭示对立统一关系的同时,更强调对立的一面,请见下图。
六十四卦复对次序图 唐·孔颖达说:“今验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覆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之类是也。且圣人本定先后一,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则不应非覆即变,然则康伯所云:困卦之次,托象以明义,盖不虚矣”(《周易正义》)。 如果说《杂卦传》也是孔子或其弟子所著的话,孔子的治学方针是“述而不作”,那么,这个卦序不可能是孔子“杂揉”的。或许孔子见到了另外版本的易书。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三)先天六十四卦次序
此图就是前面介绍的“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所演译出来的,将其大横图折迭后排列成方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以先天八卦推衍而来,横向和竖向都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排列,两两相合而成六十四卦,不是邵雍说的“加一倍法”。 这个卦序的八经卦按先天八卦次序,依次斜向排列,从《乾》至《坤》,称之经线;从《泰》至《否》为另一条斜线,称为纬线,经纬分明。 每横向八个卦的内卦(下卦)是固定不变的,而外卦(上卦)却按阴阳消长的规律变化着。以乾宫为例,其下卦都是《乾》 这是北宋·邵雍易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易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次序图。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四)《帛书》六十四卦次序
这是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本周易六十四卦次序。《帛书》卦名有三十一个与通行本周易相同,有三十三个不同,不同者如下: 乾—健 否—妇 遁—掾 履—礼 无妄—无孟 姤—狗 艮—根 大畜—泰畜 贲—蘩 蛊—箇 坎—赣 需—襦 震—辰 大壮—泰壮 豫—余 小过—少过 坤—川 谦—嗛 临—林 升—登 兑—夺 萃—卒 咸—钦 革—勒 随—隋 大过—泰过 离—罗 晋—溍 睽—乖 噬嗑—筮□ 巽—箅 小畜—少 中孚—中复 这不同的卦名,可能有特殊的含义,也可能是一人口述,一人往帛上手书,在语音传递上发生了障碍,将同音字记错。 《帛书》六十四卦的次序与现行本《周易》的次序不同,有人推测,这是筮家经常使用,不免“韦书三绝”,简策散乱,手头没有《序卦传》,便胡乱整理在一起造成的。然而,这个卦序的排列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从次序图可以看出,它与上面的“先天六十四卦卦次序”有相同之处,都是由两个经卦相重而成。不同之处是,“先天”是着重说明六十四卦形成的原理,内卦和外卦都是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排列的,在图中,八纯卦按一条斜线有规律地排列着(见上表有底纹处)。在次序图中,八经卦的次序是:1乾、10兑、19离、28震、37巽、55艮、64坤。相邻两卦间隔为9。 《帛书》八经卦的次序是:1乾、9艮、17坎、25震、33坤、41兑、49离、57巽,相邻两卦间隔为8。内卦是按“乾 一、坤二、艮三、兑四、坎五、离六、震七、巽八”排列的,很明显,其顺序是:父母、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表示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外卦是按“乾一、艮二、坎三、震四、坤五、兑六、离七、巽八”的顺序排列的。前四卦是阳(男),后四卦是阴(女),表示了先阳后阴的思想。由于内、外卦序不对应,就形成了与“先天”截然不同的卦序。因为将八经卦已经固定了位置,所以当相同的两个经卦相重时,这时就出现了空白。这八个空格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八个单元,1乾是一个单元,32恒、33坤、34泰这三个卦是一个单元,其余六十卦每十个卦为一单元。至于为什么这样排列,有待研究。 这种排列不同于现行本《周易》,也不同于《连山》和《归藏》,因《连山》是以艮为首卦,《归藏》是以坤为首卦,《帛书》虽说也以乾为首卦,但其余卦的排列顺序不一样,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易》书。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五)八宫六十四卦次序
“八宫卦六十四卦次序”是西汉·京房所确立的,是他的易学理论的基础。 这个卦序的特点是: 按八宫排列 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每宫八个卦,以八纯卦领头,下各统领七卦,如乾宫以《乾》为首,统领《姤》、《遁》、《否》、《观》、《剥》、《晋》、《大有》七卦。每宫八个卦都各有其固定的位置,分别称为上世(八纯)、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归魂。《京氏易传》说:“易有四世,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八纯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这样就把天、地、人纳入了卦中,并将各卦六爻从下至上分别命为:元士、大夫、三公、诸侯、天子、宗庙。这是为占术服务的。 前阳后阴 八宫卦是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顺序排列,这样的排列次序与《帛书》属一个体系。前四卦是阳卦,后四卦是阴卦。乾为父,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坤为母,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体现了《说卦传》“乾坤为父母,统帅三男三女”之说。 阴阳消长 六十四卦的排列始于《乾》卦,终于《归妹》,卦象的变化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从首卦横向看,《乾》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六)后天六十四卦次序
这个“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是清·江永所制,源于上面的京房“八宫卦”,每宫八个卦的次序相同,只是八纯卦的排列次序不一样,这也是为占术服务的。 六十四卦探秘 六十四卦次序 (七)《包元经》六十四卦次序
此为北周·卫元嵩《元包经》所载六十四卦次序,亦称《卫氏归藏卦序》。所列八经卦次序是:坤一、乾二、兑三、艮四、离五、坎六、巽七、震八,以坤为首卦,先阴后阳,阴阳相杂,体现了《归藏易》的思想。 此卦序“八宫”是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仲阴、仲阳、孟阴、孟阳”排列的。每宫的八个卦的排列顺序与《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相同,以首卦《坤》横向看,《坤》 六十四卦的排列方法还有一些,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一直困惑着易界。在众多次序中,到底那一个是最原始的卦序?我认为,可能根本就没有原始的卦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卦序模式。卦序的排列是根据人对《易》的理解不同,人的思想理念不一样,甚至根据政治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排列。 《周礼·春官·太卜》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藏》、《周易》都是八个纯卦、六十四个别卦。《连山》是以艮为首卦,《归藏》以坤为首卦,《周易》以乾为首卦,那么,这三个《易》对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众多的卦序中,《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但表明了六十四卦的衍生过程,而且揭示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对于认识古人的思想理念的和解读符号、图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帛书六十四卦次序》与此有相同之处。 《现行本周易六十四卦次序》和《杂卦六十四次序》都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后者更重视其对立的一面。《元包经六十四卦次序》体现了商易的思想,是否是《归藏》易,尚没有得到易界的普遍认同。 “后天”、“八宫”次序主要是为占卜用的。 由此可见,《易》无体无方,六十四卦的次序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一程不变的的规则。六十四卦就好像是六十四块积木,可以搬来搬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愿望演译出各种图案。至于能演译出多少个卦序,有兴趣的读者不仿试一下。古人尚作了多种排列,我们何不也尝试做新的排列,以揭示古人尚没有认识的客观规律 六十四卦探秘 卦的演译与宇宙模式 卜筮,是古人认识事物的一种原始手段。卦的演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中却包含着哲理。 宇宙大爆炸之后,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浑沌”时期,之后各星辰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天地开始分明。古人把这“太极”所生的物质“一分为二” ,为阴为阳。在远古时期,人们只认识一和二,《周易全解》引前苏联柯斯文话说:“落后部落的语言中,二仅仅意味着一种整个东西的两半”(《原始文化始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逐步认识到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从一到十的认识也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们认识一至十之后,开始用这些数字来解释世界,“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就是把天地又各分成了“五”,一三五七九是天为阳,二四六八十是地为阴,这样就形成了阴和阳、奇和偶五种对立统一的规律。“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相得”就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这是五对矛盾;“有合”,就是阴与阴合,阳与阳合,合之后“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个数是怎么来的呢?天数=1+3+5+7+9=25,地数=2+4+6+8+10=30,天数+地数=25+30=55,五十五就是天地之数。 (一)大衍之数的演译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故再扐而后挂”(《系辞上》),这说的是卜筮之法。 “大衍之数”就是天地之数,而卜筮时只用四十九,因为只有四十九才能演译出“七八九六”这四个数的一个。一个卦是怎样推演出来的呢?先从推演一爻说起。 确定一个爻要经过三个步骤: 第一步:将四十九根蓍草信手分成两部分,分左右摆放。在两组中的一组随意抽出一根,放在另一边。再将每组蓍草四个四个地数(即除以4),各组都得出一个余数,如余数是0则认定为4,那么,这个余数的可能性是:1、2、3、4,即左是1、右必是2,右是1、左是2,左右都是2,或左右都是4,只有这四种的其中的一个。如若把两个余数相加,其结果非4即8(1+3=4、3+1=4、2+2=4、4+4=8)。 第二步:将上面演译后左右两组的余下的蓍草合一,再按上而的步骤演译一次。这时蓍草数不是49,而是40或44(49-1-8=40、49-1-4=44),再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后,所得的数仍是1、2、3、4,但其组合发生了变化:左1则右2,左2则右1,左3则右4,左4则右3,再加上抽出的一根(第一步时不加“挂一”这一根),其余数仍非4即8。 第三步:将第二步后剩余的蓍草再合一,再按第一步的程序演译一次。这时两组的余数不是48或44 ,而是32、36、40的其中一个(44-4=40、44-8=36、44-4=36、40-8=32)。经过推演后,其余数仍非4即8。 这三个步骤称为“三变”。将这三变的余数加起来,其结果有四种可能:8+8+8=24、4+4+4=12、8+8+4=20、4+4+8=16。 再将49根蓍草挂一以后的48,分别减去上数,则:48-24=24、48-12=36、48-20=28、48-16=32。 再将上面的余数分别除以4,则:24÷4=6、36÷4=9、28÷4=7、32÷4=8。这样就得出了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的一个。七为少阳( 按上面的步骤再重复两次,又得出两个爻,这样“十有八变而成卦”,只成了一个三划卦!再“因而伸之”,才得出一个六划卦。 这个推演过程相当复杂,就是今天我们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也得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用筷子或火柴演译一下,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我们之所以介绍它,不是为了卜筮,而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二)大衍演译探秘 大者,广也;衍者,演译也。大衍之数就是天地之数,用天地之数进行演译,有千变万化之妙! 《系辞上》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将这种推演与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四时”即是春夏秋冬,“闰”就是闰月,“再闰”就是五年之内有两个闰月,这说明古人已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天文知识。 “策”就是蓍,“一策”就是一根蓍草。《乾》卦是由六个老阳爻组成的,经三变,每个老阳过揲之数是36根蓍草,36×6=216,就是说,《乾》卦是由216根蓍草演译出来的。《坤》卦是由六个老阴爻组成的,经三变,每个老阴过揲之数是24根蓍草,24×6=144,即《坤》卦是由144根蓍草演译出来的。《乾》《坤》之策相加,216+144=360,这与一年360天的数相当,故说是“当期之日”。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6×64=384),阴与阳爻各一百九十二。阳爻是老阳,每爻由36根蓍草推演而来,那么,老阳共有六千九百一十二策(36×192=6912)。阴爻是老阴,每爻由24根蓍草推演而来,那么,老阴共有四千六百零八策(24×192=4608)。老阴与老阳之和是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策(6912+4608=11520),这就是“万物之数”,说“万物”只是约数。 《汉书·律历志》从天文历法角度推算:“四营而成《易》,为七十二。参三、统两,四时相乘之数也。‘参’之得《乾》之策,‘两’之则得《坤》之策。以阳九九之,为六百四十八;以阴六六之,为四百三十二,凡一千百八十,阴阳各一卦微算策也。‘八’之,为八千六百四十,而八卦小成。引而信(伸)之,又‘八’之为六万九千一百二十,天地之再,为十三万八千三百四十,然后大成。五星会终,触类而长之,以乘章岁,为二百六十四万六千五百六十,而与日月会。三会为七百八十七万九千六百八十,而与三统会。三统两千三百六十三万九千四十,而复于太极上元。九章岁而‘六’之为法,太极上元为实,实如法得一,当万物气体之数,天下之能之毕矣。” “大衍之数”的求法也是推演法,由此可以推出宇宙万物之数,得出“阴阳各万一千五百二十”,其推算方法相当复杂! “大衍之数”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数学九章》说:“大衍求一术云;置厅右上,定居右下,立天元一于左上。先以右上除右下,所得商数与左上一相生入左下。然后乃以右行上下以少除多,递互除之,所得商数随即递互累乘归左行上下,倾使右上未后奇一而止,乃验左上所得,以为乘率。”这是首次把整数论与“大衍之数”联系起来,创立了“大衍求一术”,即术解一次同余方程组的算法。 这种推演法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这种演译从一开始就有不确定性,带有模糊性。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左右各是多少是不确定的;之后,抽出一根,或左或右,也是不确定的。但它们的余数却是1、2、3、4其中的一个,其结果是六、七、八、九中的一个。这就好像抛铜钱一样,一个铜钱抛下去,不是“字”就是“背”,它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这种推演方法,其实也是概率法,经过“十有八变”后,它的精确率就更高了。 其二,在演变过程中,体现了“天地人”的思想。“分而为二而象两”,就是把一个事物一分为二,一阴一阳,阳代表天,阴代表地。“挂一以象三”,就是抽出一根代表人,这样天、地、人就都有了。当第二变时,将代表人的这一根也加进去,用“天地人合一”的方法进行演译,这反映了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六十四卦探秘 符号——弥纶天地之道 上面我们介绍了八卦、六十四卦,这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一份沉重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是什么呢?孔子又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智慧地将天地万物一分为二,为阴为阳,这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天体运行有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亏、雷雨风电,分阴分阳;地上一切事物也是一样,非阴即阳,人分男女、兽分雄雌、山有高低、泽有深浅、色有红黑;就是同一个事物,也分阴和阳,上为阳下为阴,正面为阳反面为阴。阴阳概括了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如果说,将事物分成阴和阳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话,那么,由此而演译出来的八卦、六十四也是正确的。 由和推演出来的八卦,是古人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认识,它只是揭示了天地间的八种物质;而六十四卦则是更高级的认识,它囊括了天地间所有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运动规律,“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神”是什么呢?它不是迷信所说的神仙、神鬼之类。孔子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神”是人的肉眼看不到的、但确实存在的无形的东西;“物”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无形的和有形的物质包括在六十四卦之中了。六十四卦卦既然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法则,那么,反过来它就可以指导实践,能够“通神”,能够“类物”,所以,我们用它去解释万物乃至当今科学的新发现,都是触类旁通的。对此,在本书最后一篇我们将作详细介绍。 八卦方位图探秘 《易》最原始、最基本的是符号,即阴阳八卦和由此演译出来的六十四卦,这是《易》之灵魂,没有这套符号系统就没有《易》! 其实,每个卦本身就是一个图象,或者说是一幅画,是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象。后人为了解释这套符号体系,又画了许多图,用哑语对哑语。最早的易图只有九张,这就是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传出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和后来又传出的《太极图》。可后来画图成风,据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研究所专家收集,易图已达四千多种,可谓世界学术史之最!这就将本来就很复杂的易学,搞得更加混乱了。 在上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这九张图中的《伏羲八卦次序》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在这一篇中,我们将介绍八卦方位图。八卦方位图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后天又称《文王八卦方位》。 八卦方位图探秘 先天(伏羲)八卦方位图
此图又称《伏羲八卦方位图》。有人说,是伏羲画八卦的依据,这有些本末倒置;应该说,此图是对伏羲八卦方位的解释,其说源于《易传·说卦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则顺,知来则逆,是故《易》逆数也。 邵雍在《观物外篇》解释说:“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错也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则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知来则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来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这些说的都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定位”,是先定天地的位置。乾上坤下,乾南坤北,“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山泽通气”,山为艮,泽是兑,艮、兑相对,山高泽低,山雾缭绕,泽气上蒸,往来相通。 “雷风相薄”,震为雷,巽为风,雷借风威,风传雷声,互增其势。 “水火不相射”,坎为水,离为火,水火本不相容,但它们各居一方,在对立的同时也有统一的一面,不加害于对方。 这就把八卦的位置都标识出来了: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易界普遍认为,先天八卦体现了宇宙万物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推摩交易规律,显示事物发展螺旋变化周期。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皆为阳卦,自震四至乾一,表示阳气上升过程,仿天道左行,故说是顺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为阴卦,自巽五至坤八为逆行,表示阴气上升过程,仿地道右行,即逆天而行。从整个图来看,从坎北顺时针旋,恰是冬—春—夏—秋四季顺时针的有序变化,“数往则顺”。“数(shǔ)”是计算、测算之义,即予测末来的事则顺时针行。“知来则逆”,要推算过来的事则逆时针行。“《易》逆数”,“逆数”是由逆来而往前数,以过去推算末来。 其实,《先天八卦方位图》就是一个日月运行和四季变化的图。 《离》 此图也是一个月亮运行规律图。《离》为上弦月,至《乾》为满月,至《坎》为下弦月,至《坤》为虚月。 这又是一个一年四季的规律图。如若将每个卦分成三节,八卦可为二十四节,均匀地分布着二十四节气。《离》为春分,《乾》为立夏,《坎》为秋分,《坤》为冬至。 此图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即方圆图的依据,详见后篇的解释。 八卦方位图探秘 后天(文王)八卦方位图 后天八卦方位图又称文王八卦方方位图《周易·易传·说卦传》说: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图就是根据这段论述而来的。 北宋·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变为泰,坎离交而为济既。乾生于子,坤生于午,离终于申,坎终于寅,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带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隅,以应地之方也。” 易界普遍认为,伏羲八卦为易之体,文王八卦为易之用。后天八卦体现了四时推移、八节变化、万物生长的的流行周期以及阴阳互存互根、五行母子相生的规律。 “帝”,古人心目中的大自然的主宰,是大自然生机的元气。《震》 图又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坎水克离火,乾金克巽木,兑金克震木,坤艮土为同类。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阴和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互存互根”,相生相克、相感相摩而万物生焉。“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万物就这样有序地生长。 此图还体现了“乾坤父母”的思想。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载有《文王八卦次序》。 “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天有阴阳之别,人有男女之分。天地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有万物化生;男女交感构精,而孕育后代。《说卦传》云: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得《乾》初爻)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得《坤》初爻)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得《乾》中爻)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得《坤》中爻)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得《乾》上爻)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得《坤》上爻)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括弧内文字是笔者加的) 由此可见,此图是融方位、四季、五行及万物生长为一体的图。如果说“先天”是天运行规律图的话,那么,“后天”则是天与地的相交图。 《河图》《洛书》探 秘 易图,多数是为解释《易》的符号即八卦、六十四卦而作的。这些易图凝聚了古人、近代人和现代人的智慧,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在众多易图中,首推《河书》、《洛图》。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河书》、《洛图》是易学界争议最大、最为复杂的图,至今易界仍达不到共识。宋·陈抟始将《河书》、《洛图》以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世,朱熹在《周易本义》公诸于世,这在易界引发了近千年的“河洛之争”。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一)河、洛综述 古籍对河、洛的记载 《易传·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做学问是慎重的,他说此话,可能他见过这两张图。史籍最早有记载的是《尚书·顾命》,说在成王逝世的葬礼上,陈列了许多宝器、用具,其中“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列。”与河图并排的“天球”是否就是《洛书》,这还有待于研究。河洛之说在先秦典籍中就多有记载: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澧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礼记·礼运》) 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管子·小臣》)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皆合于十五。(《易纬·乾凿度》) ……。 这些论述说明,《河书》、《洛图》渊源甚古! 河、洛之争 宋代《河图》、《洛书》、《先天图》、《太极图》一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出现了“疑古派”和“图书派”的大论战,这一战就是九百年! 首先发难的是“疑古派”先驱、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他在《童子问》中说: 敢问八卦之说,或谓伏羲已授《河图》,又俯仰于天地,观取于人物,然后画八卦尔。二说虽异,会其义则一也,然乎?曰不然。此曲学之士牵合附会,以苟通其说而遂其一家之学尔……《河图》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则伏羲授之而已,复何所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须人力为之,则不是为《河图》也……呜呼!这斯说者,王制之所宜诛也。 这简直是一篇讨敌的檄文! 针对“疑古派”的挑战,“图书派”当仁不让,奋起还击,舌战笔伐,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公元1977年! 1977年,在安徽阜阳县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此占盘后篇将详细介绍),给这场争论暂时刬上了一个句号。 此盘正面按八卦位置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期,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首图布局完全相同。小圆盘过圆心刬四条等分线,在每条等分线两端刻“一君”对“九百姓”,“二“”对“八”,“三”对“七将”,“四”对“六”,这与《洛书》完全符合,也验证了《易纬·乾凿度》所说的:“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这说明,《洛书》至迟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不是宋人伪造,从而平息了这场争论。 河、洛的研究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对待历史问题要慎慎,不能采取简单否认的作法。我们的祖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珍昔它。就是有文字以后,一些典籍都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别人是很难见到的。就拿《尚书》来说,它是国家文书档案,很少有人能接触到它,秦始皇焚书时伏生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有可能是根据记忆刻在竹简上的,有些地方就不免与原文有误,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逸尚书》说是伪作,可其中确实记录了商周时的许多史实;如果是伪书,它也反映了造伪者的思想,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这一代人智慧不足,还是留给后人去考证,更何况出土文物不断发现,将会有个交待的,我们不宜忙于作否定性的结论。 河、洛是何人所得 这是更为复杂的历史遗案。孔子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他没有说这个“圣人”是谁,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后人众说不一。 汉·孔国安为《尚书·顾命》作传说:“《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未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其居。”都说是伏羲得《河图》,画八卦。 《竹书纪年》载:“五十七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彖字,以授轩辕。”《洛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故曰归藏氏。”此说黄帝受《河图》、《洛书》,作《归藏易》。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帝在位七十年……修坛场于河、洛……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柙,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此说帝尧得龙马图。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言当禅禹。”此说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禹治水既毕……乃受舜禅,即天子位。洛也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此说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引《宋书·符瑞志》说:“汤乃东至于洛,观帝尧之坛,沉璧退立,黄鱼双踊,黑鸟随之止于坛,化为黑玉。又有黑龟,并赤文成字。”此说殷商成汤得赤文 还有的说是周文王、周武王得到了河、洛。 这个问题看起来相当复杂。我们能否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些,是否可以设想:上面这些“圣人”都得到过《河》或《洛》,这里有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上面这些说法多是引用《宋书·符瑞志》,《符瑞志》引自《古本竹书纪年》,《竹书》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此书自北宋之后已经失佚。今本《竹书》是在宋以前的古籍中辑得的佚文。可以认为,上面这些话都是出自《古本竹书纪年》。 然而,为什么在一本书里,把同一个东西给了不同时代的人呢?从“闿色授帝舜”、“其言当禅禹”、“乃受舜禅”这些语言来看,是将这部“天书”一代一代传了下去,而且传的礼仪非常庄重,要“洁斋修坛”,因为这两张图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涉及天文、地理问题,而且还涉及到经济问题,甚至涉及到政治问题,谁得到这本“天书”谁就可以王天下。郭璞《山海经》说:“伏羲氏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从传承和发展的关系来看,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这些人都得到了《河》或《洛》,并将其不断发展。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二)“龙图三变”说 陈抟得《龙图》,《宋史·艺文志》载,陈抟著有《易龙图》一巻,现已失佚,仅存《龙图序》。陈抟在《序》中说:“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先。”说明此图不是陈抟杜撰的,是太古伏羲氏传下来的,是画八卦的依据。“然则何以知之?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怎么知道是伏羲所作呢?是根据孔子的论述,得知“是《龙图》者,天数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天数示之”,即是《易传》所说的仰观俯察所得的天地之象;“伏羲用之”,即是伏羲用这些认识始作八卦;“仲尼形之”,就是孔子用文字将其表述出来了。 陈抟说是伏羲得到了龙马图,其依据是孔子在《易传》中说的。然而,孔子只是说伏羲“始作八卦”,并没有说伏羲得到了河、洛;“圣人则之”,没有说这个圣人是就是伏羲。这个谜待后我们再进行讨论。 陈抟在《序》中提出了“龙图三变”之说,一变是“未合之数”,陈抟说:“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必有差,则不成次序也。”即“散而示之”,此时,“圣人不得见其象”,是天地未合的图形;二变是“已合之序”,此时“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天地已合之图;三就而成龙马负图,即《河书》、《洛图》。 元代张理在《易学图说》中,对“龙图三变”作了详细说明和图解,现一并介绍之。 龙图第一变 《序》说:“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这是天地未合之图。以白圈为天,以黑点为地。此图上图天数排列以五个为一组,即“天五”。横向三组,纵向三组,即“天三”。横线点数相加为九,竖线点数相加也是九,即“天九”。横向和竖向点数之和皆是十五,总数为二十五,这是天地未合之数。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起作用的数是二十四。 此图下图是地数。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每六个为一组,共分五组,总点数为三十。张理说:“上位天数也,天数中有五,分为五位,五五二十有五,积一、三、五、七、九,亦得二十五焉。五位纵横见二,纵横见五,三位纵横见九,纵横见十五。《序言》中‘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者,此也。下位地数也,地数中于六,亦分为五位,五六凡三十,积二、四、六、八、十,亦得三十焉。《序言》‘(三)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者,此也。” 龙图第二变 在上图的基础上,演变成已合之图 这个图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呢? 此图的上图是天数变图,是在第一变的天图演变而来。未合之天图共有五组,将上一组去四留一,左一组去一留四,右一组去二留三,下组去三留二。中间不动。这样所余一、三、五仍为阳数,用○表示;而二、四则变成了阴数,用●表示。 被去掉的这十个○到那里去了呢?它隐藏在下图的“十”之中。 下图为地数,在未合六组之地图中,上组六加天图左边去掉的那个“一”则为七,左组六加天图右边去掉的“二”则为八,右组六加天图下去掉的“三”为九,天图上去掉的“四”加在中间为十,下组不动,这样天图减下来的十个○都有了位置。变化之后,上七、右九为阳数,用○表示;左八、下六、中间十为阴数,用●表示。 这样的加减似乎很麻烦,其实,在上面的天图各组数目上各加“五”,就成了此图的倒图。 这样变化以后,上图的点数是十五,下图的点数是四十,合而仍为五十五。上图中的五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示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组,即六、七、八、九、十,表示五行之成数。张理说:“一、、二、三、四,天之象,象变于上;六、七、八、九,地之形,形成于下。上下相重,而有五行,则左右、前后生成之位是也;上下相交,而为八卦,则四正、四隅、九宫之位是也。” 龙图第三变 在第二变的基础上,再经第三变就形成了《河图》、《洛书》。变法有二: 一是两图相合,把上图倒过来与下图合,即天一与地六相重,地二与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十相重,这就是五行生成数相合而成《河图》,是五行生成图。 二是两图相交,上图的中间“五”不动,下图的中间“十”不用,将两图的奇数分居四正位,偶数分居四隅之位,这样形成的图就是《九宫图》,即是《洛书》。 张理的“龙图三变说”是否就是陈抟的本意,后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陈抟所说的只是《河图》,没有涉及到《洛书》,这尚是一个疑案!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三)“图九书十”和“图十书九”说 刘牧是陈抟的五传弟子,他得到了《龙图》,著有《易数钩隐图》和《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两书载图六十四篇,其中与河、洛有直接关系的三篇,
刘牧认为,九宫图是《河图》,五行生成图是《洛书》。因五行生成图奇偶各五、共十数,故说“书十”;九宫图共九数,故说“图九”。右两图与张理的龙图二变之图是一样的,然刘牧没有完成之演变。 南宋·蔡元定与刘牧的认识相反,认为“图十书九”,朱熹赞成蔡说,在他们全著的《易学启蒙》中说:“河图主全,故极于十,而奇偶之位均,论其积实,然后见其偶赢而奇乏也。洛书主变,故极于九,而其位与实皆奇赢而偶乏也,必皆虚其中也,然后阴阳之数均为二十而无偏耳。”这说法得到了易界的普遍认可,在《周易本义》公诸此图时,就是采用“图九书十说”, 这是宋·朱熹《周易本义》载《河图》、《洛书》。 河、洛是易学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两张图。 图中白圆圈代表天(阳),黑圆点代表地(阴)。《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指的是《河图》。“天数五”是指白圏一、三、五、七、九,合起来二十五。“地数五”是指黑点二、四、六、八、十,合起来是三十。天地数相加之和是五十五,这是天地之数。 《洛书》在《易传》中并未提及。朱熹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九和一、三和七、中间五这都是阳数为天,居四正,两两相对,即天数二十五。二和四为阴数,居上隅;六和八亦为阴数,处下隅,四隅之和为二十,是地数,天地之数和为四十五。 《河图》《洛书》探 秘 《河书》、《洛图》之谜 (四)吴澄“龙马背负说” 《河图》、《洛书》的出现有个传说,说《古河图》是伏羲时代河中有龙马背负的图象,《古洛图》是大禹时代洛水之神龟背负的图象。 吴澄又说:“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而谓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范之畴。”(见下图)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说法没有得到易界的认同。然而,说《洛书》出于龟象还是有道理的。朱熹说“《洛书》盖取龟象。”古人占卜时用龟,认为龟是可以通神灵的。在河南舞阳贾湖一处距今约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龟壳随葬,龟壳内放有数量、大小、颜色不等的石子。安徽含山出土的“含山玉片”,出土时是夹在玉制龟的腹甲与背甲之间与玉龟一同放置在墓主人的胸口上,这是否说明,在五千年前、或许更早就有“洛出神龟”的传说。冯时在《星汉流年》中说:“假如这个玉版真的能与神秘的图书建立某种联系的话,那么它就将第一次把‘洛书’与神龟连在一起,我尤其应该注意,玉版夹放在龟甲之中,这个事实和历来最令人难以置信神话般的怪谈却可以相互印证起来,因为汉代的纬书中普遍流行着所谓‘元龟衔符’、‘元龟负书出’、‘大龟负图’的说法,这些说法竟也能找到它的事实依据。”这还需要我们研究、探讨。 《河图》《洛书》探 秘 《河图》之谜 《河图》到底是什么,古人在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与《洛书》一样,至今乃是个谜。一千年来,人们苦苦求索,企昐揭开《河书》之谜。 《河图》《洛书》探 秘 《河图》之谜 诸家对《河图》的论述 陈抟首先得到了河、洛等图,按道理说,他对这些图的意思应该是明了的。可是,陈抟主张“不立文字”,让人们“嘿观其象”,“悟”出什么道理就是什么道理。伏羲时代没有文字,向我们打了一个哑语;陈抟也是用哑语对哑语,他画了二十张图以演译天地变化之数,但也没有文字,不知什么原因,最后连这些图也没有传下来。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悬念,后人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人更不知所措了,不知到底谁说得对。现将易家对《河图》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河图》五行说 南宋·蔡元定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对孔子“天地之数”作解说: 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而五行造化,无不管于是焉。故《河图》之位,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盖其所以为数者,不过一阴一阳,以两其五行而已, 蔡元定和朱熹是以五行说来解释《河图》的。认为三、八居东为木,二、七居南为火,四、九居西为金,一、六居北为水,五、十居中为土。由东左旋,从东到南为木生火,由南到中为火生土,由中到西为土生金,由西到北是金生水,由北到东是水生木,周而复始。认为《河图》以生数为主,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即以“一二三四五”统帅“六七八九 这种《河书》五行说对易界影响较大,诸家多从此说。 《河图》天地交说 明·来知德认为,《河图》的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相加为二十五;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相加为三十。奇偶总数为五十五,然偶大于奇。奇数是五位,偶数也是五位,这体现了奇位与偶位相合之理。他说:“一、三、五、七、九,阳也,天之象也;二。四、六、八、十,阴也,地之象也,即奇偶位次,而天地之交见矣。” 在《易经来注图解》载有下图: 此图是说,白圈代表阳为天,阳气生于正北,长于正东,盛于正南,极于正西。黑点代表阴为地,生于正南,盛于正西,极于正北,终于正东。五、十居中,内为阳,外为阴。此是天地定位、阴阳相交之图。 内方外圆说 清·万年淳在《易拇》中载有一图,见下图: 他说:“盖《河图》外方而内圆,一、三、七、九为一方,其数二十也;二、四、六、八为一方,其数亦二十也;中十五,共五十五数。中十点作十方圆布,包五数在内,此外方内圆。而五数方布在中者。中一圈即太极圆形,外四圈分布四方,为方形,十包五在内,仍在圆中藏方、方中藏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妙也。”此图左边六合一为七,右边二合七为九,下边三合八为十一,是边四合九为十三,中间五合十为十五。总数为五十五,皆为阳数。与《洛书》对位相合,是《河图》包裹《洛书》之象。 这种说法不被易界所认可。但将其分成两图,却给人以启示:何不将天与地分开呢?这样不是可以把问题说得更清楚吗!笔者后面所绘之图,就是受此图的启发而来。 先天配《河图》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载有下图: 此图是对宋·朱熹、蔡元定合著的《易学启蒙》中有关《河图》论述的解释。朱、蔡说:“《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河图》中生数是一、二、三、四,各加上中间的“五”,即是六、七、八、九,这就是老阳、少阴、少阳、老阴之数,为“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北方一、六之数为《坤》卦,分南方二、七之数为《乾》卦,分东方三、八之数为《离》卦,分西方四、九之数为《坎》卦,这样就将四正的位置定下来了;而《兑》、《震》、《巽》、《艮》则居四隅,这就形成了八卦。左边由《坤》至《离》,则阳内而阴外,表示阳长阴消;右边由《乾》至《坎》,为阴内阳外,则阴长阳消,阴阳二气正反互根,循环不已。 此图是想说明,《河图》是画八卦的依据。 则《河图》画卦说 清·江永对《河书》、《洛图》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著有《河洛精蕴》,此书中载有如下图: 江永认为:“《河图》之数,水北火南,木东金西,先天含后天之位。而其所以成先天八卦者,乃是析图之九、四、三、八,以当《乾》、《兑》、《离》、《震》之阳仪。分阳之二、七、六、一,以当《巽》、《坎》、《艮》、《坤》之阴仪。”从上图横向看,是阳仪;纵向则是阴仪。如果将其画成圆图,则就是“先天八卦图”,《乾》、《兑》、《离》、《震》在左,《巽》、《坎》、《艮》、《坤》在右,中而分之就是两仪。其表现在卦的下一画,横向四卦的下一画均是,纵向四卦的下一画都是,这就是两仪。 江永说:“方其生八卦,则一仪分为四;方其生四象,则一仪分为二。”这是什么意思呢? 江永认为,两仪既不以奇偶为准,也不以生成数为准,而是以纵横排列为准。横向是阳( 江永否定了朱熹四象位和数分为二说,认为九、八、七、六固然是四象数之实,而一、二、三、四亦是数之实,而不仅仅是次序之位。他说:“太阳居一,藏于西方之九四,九减十为一,四减五为一,九为太阳,而四亦为太阳。少阴居二,藏于东方之三八,八减十为二,三减五为二,八为少阴,而三亦为少阴。少阳居三,藏于南方之三七,七减十为三,二减五为三,七为少阳,而二亦为少阳。太阴居三藏于北方之一六,六减十为四,一减五为四,六为太阴,而一亦为太阴。” 伏羲是怎样则《河图》而画八卦的呢?江永说,伏羲是先画一个“”,以象阳,表示自西向东的九、四、三、八之横数;再画一个“ 自《河图》问世一千年来,各家说法纷纭,立论众多,此节只介绍了有代表性的论述。 《河图》《洛书》探 秘 《河图》之谜 《河图》五行说辨疑 上面提及,宋·朱熹、蔡元定的“五行造化”之说,在易界广为流行,后人多是用五行来解释《河图》,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汉书·律历志》) 五行之辨,始于图书……河图之左旋而顺者,相生之机也。洛书之右旋而逆者,相克之机也。生克即定,而五行具焉……。(胡煦,转引自《图典精华》) 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此《河图》五行生成之数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 八卦五行,水火一而木金土各二,此后天一大节目,六十四卦之分宫于此,其源自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地。即已翂清浊,分气质,亦是《河图》四象之变化。(清·江永《河洛精蕴》) 这里有一个问题:五行之说到底始于何时? 五行之说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箕子说: 鲧陻洪水,汨陈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大禹之父在治理河水时,采用“堵”的办法,没有遵循五行的规律,所以失败了,鲧被舜帝放逐到羽山而死。禹继父业,上天赐给他“洪范九畴”,其一就是“五行”,用此法治水取得成功。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这是宇宙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水向低处流,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或伸直,金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态,土可以种植百谷。水可产生咸味,火产生苦味,木产生酸味,金产生辣味,土产生甜味。这将五行及其属性就得很清楚了。有人据此说五行之说始于夏代。 《史记·历书》说:“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月。”司马迁认为,神农氏之前太久远了,已无法考证,他猜测是黄帝考定的星辰历法,建立的五行,这种说法有其可信的地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中医理论专著,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的原理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可谓“中医学宝典”。是用黄帝与太医岐伯对话的形式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五行学说与医学的关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获,以生寒燥湿风。”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 这里明确说明了五行的方位,东木、南火、中土、西金、北水,与《河图》的方位是一致的。 问题在于:《素问》是否是黄帝时期的著作?这是一个历史遗案。 《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这其中有《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合为十八卷。这说明,在汉之前就有此书。中国医学渊源甚古,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神家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黄帝论医是不奇怪的。黄帝与岐伯的论述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后人整理成书有可能加入了一些新的观点,但必定会保留原貌。《素问》通篇讲的就是“阴阳五行”与人体的关系,这是该书的灵魂,这不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所以说黄帝时就有了五行说是可信的,当然,这只是推测,司马迁也只是说“盖(大概)”,还有待出土文物的验证。 如果说黄帝时就有了五行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是从伏羲时代继承下来的呢?伏羲到黄帝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知道,越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的认识就越缓慢,从人的认识规律上来看,当时还不可能掌握这种学说。八卦的取象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当时人们所认识到的宇宙间的八种物质,与“五行”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这是“五行”的雏形,还是可信的。就是在新时器时代尚没有金属物的出现,人们不可能对“金”有所认识。孔子在《易传》中并没有提到五行,孔子说的“天数五”、“地数五”,是指“一、三、五、七、九”和“二、四、六、八、 《河图》《洛书》探 秘 《河图》之谜 《河图》探秘 《河图》说的不是五行,那么,它到底讲的是什么呢?它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呢?先让再我们认识一下《河图》,见下图。 河、洛都是由黑点和白圈组成的,这可能是古人“结绳记事”的产物,黑点是实扣,白圈是虚扣。 孔子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意已经很明确,那就是:白圏一三五七九是天数,黑点二四六八十是地数。《河图》所反映的就是“天”和“地”。《易》与天文、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产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根据“天圆地方”说,白圏者应该是圆图,代表天;黑点应该是方图,代表地。笔者将天与地剥离开来,绘制成下图: 此图圆者是天,白圏分别是木、火、金、水、土五星。这是人的肉眼能够看见的最亮的五颗行星,也是古人“仰观天文”首先认识到的天文现象。这五颗星的运动与四时推移、昼夜变化以及世间吉凶有着密切关系,理所当然被古人所关注。 此图方者代表地,黑点分别为东、西、南、北、中五方。 五星古称“五纬”,它们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填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这五颗星基本上是依次运行,每星各行七十二天,五星合计是三百六十天。远古时曾有过十月历治,即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每月三个节气,全年三十个节气。陈久金等先生在《彝族天文学史》中介绍,彝族远古时使用的就是十月历,至今彝族霉素一代毕摩(巫师)还在使用,他们推测《河图》是彝族先祖所作。所谓十月历,即根据每星运行七十二天,二而分之,即每月三十六天,十个月三百六十天。古人用“十天干”记年,这说明当时用的是十月历。 天和地是怎样相交的呢?邹学熹《中国医易学》对此作了深入研究。 水星一年两次行经北方,分别是一月和六月,故在天图上用一个白圏表示,地图上用六个黑点表示。同样,火星行经南方时是二月和七月,用两个黑点和七个白圏表示;木星运经东方时是三月和八月,用三个白圏和八个黑点表示;金星运经西方时是四月和九月,故用四个黑点和九个白圏表示;土星运行在中央则是五月和十月,故用五个白圏和十个黑点表示。这样就将一年十个月相交的具体时间标识出来了。 五星的运行还是古代记日记时的依据。 水星于每天子时和巳时见于北方,每月逢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月会水星于北方。 火星每天丑时和午时见于南方,每月逢二、七(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日月会火星于南方。 木星每天寅时和未时见于东方,每月逢三、八(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月会木星于东方。 金星每天卯时和申时见于西方,每月逢四、九(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日月会金星于西方。 土星每天辰时和酉时见于中央,每逢五、十(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日月会土星于中宫。 我们将上面的论述归结起来,列成下表:
河图与日月时相交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之所以一个白圏和六个黑点组合在一起,是因为,一、六月金星会于北方,并且每逢一、六日金星与日月都会于北方。余此类推。古人把这种天文现象用结绳方法记录下来,便形成了《河图》。这个白圈和黑点,很可能是结绳记事,以此来表示天体运行和天地相交的规律,这是“仰观俯察”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 至于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有人会说,这不正是木、火、土、金、水吗?不是!这木火土金水说的是五星而不是五行,这个星的命名是后来才有的,古时并不叫这个名称,与现在所说的五行没有关系。 “《易》与天地准”(《系辞上》),《河书》既然是“此所以变化而行鬼神”,那么,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包括在其中。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河图》是通的,就是今天用宇宙爆炸、量子力学、全息理论……来解释它也是通的,这就是《河图》的智慧魅力所在! 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河图》,将其内涵拓宽了,使易学的研究领域更广了。笔者不是反对用五行来解释《河图》,而只是说这不是《河图》的本义。 《河图》《洛书》探 秘 《河图》之谜 《河图》的预测功能 孔子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可见,“星占”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河图》首先是一部古代的历书。 历朝历代的公社首领和统治者都必须掌握历法,“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司马迁说:“雌雄(阴阳)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日归于西,起明于东;月归于东,起明于西。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也”(《史记·历书》)。如果不按天的运行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河图》就是远古时代的一部历书,只要观察五星的运行,根据图上的标识,就可以知道年、月、日、时,这在远古是何等重要呵! 《河图》又是预测吉凶的占卜之书。 天时变化与人之吉凶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种关系。《素问》对金、木、水、火、土五星与人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现摘要如下: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悉萎苍乾,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阴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洒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旱。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痈座,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 天上五星是按一定的规律运行的,“太过”与“不及”都会给人和草木带来灾难,从观察天象可以预测到吉凶祸福。 《史记·天官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现以填星为例,摘录如下: 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巳。黄帝主德,女象也。岁填一宿,其所居国吉。本当居而居,若已去而复还,还居之,其国得土;不,乃得女。若当居而不居,即已居之,又西东去,其国失土;不,乃失女;不可举事用兵。其居久,其国福厚;易,福薄……。 意思是说,以北极星定填星的位置,填星居中央属土,斗柄指南为夏季,干支是戊、巳。填星是黄帝之星,又是女主人的象征。填星一年顺时针转一周,其所相应的国家主吉利。不应该居而居,或是已经离来而又返回,回来后又停留,则其对应的国家将会得到土地,或者将会得到女子。如果当居而不居,或者已经停留下来又向东或西离去,则所对应的国家将要丧失土地,不然就丧失女人,该国不可举事用兵。填星居留的时间越久,其对应的国家就越有福;停留时间短,则福薄。 这种占法其实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是积累了许多气象农谚,如:“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叶半”,初一要下雨初二则会晴,初三若下雨,可能会延续到十五。“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天若吹南风、夏天若吹北风,则雨水少,有大旱之象。“二月二打雷,稻尾较重锤”,二月初二这一天若打雷,则早稻定丰收。“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大烧埔”,芒种这一天若下雨,五月将是连阴天,六月则无雨,天热难当……。这些都是从“天垂象”中总结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河图》《洛书》探 秘 《洛书》之謎 与《河图》一样,《洛书》也是个未解之谜! 孔子在《易传》中首次提出“洛出《书》”,但没有文字说明。朱熹在公布此图时说:“《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三四为肩,六八为足。”这只是说《洛书》的布局是取自于龟象,并没有说明其含义。一千年来,人们为解开《洛书》之谜作了不懈的努力。 《河图》《洛书》探秘 《洛书》之謎 《洛书》综述 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洛书》,见下图: 这张图是从《河图》演化出来的。也是用白圈代表天,用黑点表示地。天数仍然是二十五,所不同者,“九”和“七”换了个位,“九”居南而“七”居西。地数没有了中间的“ 《洛书》九宫八风说与《太乙九宫占盘》 九宫之说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篇》,此《经》载有下左图,后人根据该篇论述。 左图是《洛书》九宫与八风、八卦、节气、方位融为一体的图式。图共分四个层次: 内层写有“中五招摇”四字,说的是中央五个白圈是北极星和北斗星。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太乙(北极星)恒居北方,以此定位,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四时,春夏秋冬依次推移。 内二层是八卦和四季节气,八卦是“后天八卦方位”。《坎》居北方,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艮》居东北,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震》居东方,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巽》居东南,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离》在南方,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坤》居西南,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兑》居西方,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乾》居西北,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这样,八卦和一年二十四节气都标识出来了。 图的布局与上面所说的《九宫八风图》完全一致。 此占盘分正面和背面。正面中间的圆图,以八条幅射线标明了四正和四隅的方位,其数从下左旋依次是“一八三四九二七六”,是“后天八卦方位。” 四正标有“一君”对“九百姓”,“三相”对“七将”;四隅是“二”对“八”,“四”对“六”,与《洛书》的方位完全相同。 外层方圆,标有各宫和节气,与“九宫图”一样。所不同的是,在方圆之间直接刻上了占辞:“当者有忧”、“当者病”、“当者有喜”……。 这个出土的占盘对易学界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之前,易界对是否有《河书》、《洛图》尚有怀疑,河、洛一面世就引发了九百多年的“河洛之争”。占盘的出土,至少说明了在西汉之前就有《洛书》,不是宋代陈抟等人的伪造。 《易纬·乾凿度》九宫说 《易纬·乾凿度》说:“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之一也。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这是什么意思呢?见左图:
此图数字所标方位正是《洛书》所居方位,八卦方位与后天八卦同,又与《九宫八风图》完全相同。 《乾凿度》认为,太一取其阴阳之数,即从一到九的顺序运行于九宫之中,九宫有四正四维,其数相加,皆为十五。郑玄注说:
太一(太乙)者,北辰(北极星)之神名也,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出入所游,息于紫宫之内外,其星因之以名焉。故《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也。四正四隅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省方岳之事,每率则复。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中央者北神之所居,故因谓“九宫”。天数大分,以阳出,以阴入,阳起于子,阴起于午,是以太一下九宫,从《坎》宫始,坎,中男,始亦言无适也。自此面从于《坤》宫,坤,母也。又自此而从《震》宫,震,长男也。又自此而从《巽》宫,巽,长女也。所行者半矣,还息于中央之宫。既又自此而从《乾》宫,乾,父也。自此而从《兑》宫,兑,少女也。又自此从于《艮》宫,艮,少男也。又自此从于《离》宫,离,中女也。行则周矣。上游自于太一、天一之宫,而返于紫宫。行于《坎》宫始,终于《离》宫。数自太一行之,《坎》为名耳。出从中男,入从中女,亦因阴阳男女之偶,为终始云。从自《坎》宫,必先之《坤》者。母于子养之勤劳者。次之《震》,又之《巽》,母从异姓来,此其所以敬为生者。从息中而复之《乾》者,父于子教之而已,于事逸也。次之《兑》,又之《艮》,父或者老顺其心所爱,以为长育,多少大小之行,已亦为施。此数者合十五,言有法也。 此注并不难懂,故全文摘录于上。 此“九宫说”在于阐明阴阳二气与八卦的关系,是与“明堂九室说”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明堂九室说”《礼记》、《管子》、《吕氏春秋》诸典籍中均有记载。《大戴礼记·明堂》说:“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将九室配以数目。郑玄是以九宫来说明一年四季的变化。 《洛书》洪范五行说 南宋·蔡元定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认为:“古今传记,自孔安国、刘向父子、班固皆以《河图》授牺,《洛书》锡禹,《洪范》又明言天乃锡禹洪范九畴,而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三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体现了阳主阴辅和五行相克之理,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这是以五行生克来解释《洛书》的。然而,其五行顺序排法与传统不同,“后天八卦方位”是“南火西金”,此次序是“南金西火”,如若左旋就没有相生关系了。 此说来源于《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洪范”即大法九畴”是九种治国大法。《汉书·五行志》说:“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班固《五行志赞》也说:“《洛书》赐禹,八卦成列,九畴由叙。”根据传承的关系来看,禹得《洛书》是可信的,但是否就是“洪范九畴”,“九畴”是否就是“九宫”。“九畴”第一是五行(水、火、木、金、土),第四是五纪(岁、月、日、星辰、历数),这与《洛书》是有关系的。可其余七畴:五事、八政、皇极、三德、稽疑、庶政、五福,是治国的方略,与《洛书》并没有直接关系。 《洛书》天文说 在现代,易界对《洛书》的研究比较活跃,各抒己见,就法不一,多是以天文来释《洛书》的,现就影响较大者介绍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翁文波教授在遗作《洛书推理》(见《羑里易学》第一卷第三集)一文中说: 《易经》的起源有可能和《洛书》有点关系。《易经》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组成。故推理:《洛书》是一种天体图案,或星图。从‘月’字出发,可推理:这片星图可能在月球轨道,暂称之为白道附近。 他绘制了《洛书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图》: 翁文波教授认为,《洛书》起源于黄河流域,这几颗很亮的星,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看到。在我国的文献中提到的恒星约有二十余个,包括这些星《洛书》的左上、左下、右下各有封闭的斜方形图案。它们是双子星座、大犬星座、天兔星座。图中两幅图案的封闭联线,都是《洛书》和星图中原来就有的,当然不实际存在,而是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想象出来的。他推理说:“古之《洛书》,可能和预测黄河洪水有关。” 邹学熹先生也是用天文来解释《洛书》的,他在《中国医易学》中也绘制了一个《洛书九星图》(见下图)。 此图是据北斗星所指,从天体上找出九个最明亮的星为标记,配合斗柄以辨方位,发现九星的方位与《洛书》的方位和数量相同。中宫是帝星(北极星)五星,正下方是北极一星居北,正南是天纪九星,正东是河北三星,正西是七公七星,东南是四辅四星,西南是虎贲二星,东北是华盖八星,西北是天厨六星。 王介南先生在《洛书·宇宙模式图论》绘制了一个《中国古天文数学模型》,见下图: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以求,为解河、洛之谜做了不懈的努力,贡献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河图》《洛书》探秘 《洛书》之謎 《洛书》探秘 孔子在《易传》中提到“洛出书”,但对《洛书》并没有作文字上的表述。陈抟的《龙图序》也没有提到此图。可恰恰出土文物却有此图,这就形成了千古之谜! 笔者认为,研究历史问题,离不开产生它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要将其放回产生它的那个历史年代,唯物地、辩证地去研究、解读它。远古时期,人们为了生存自觉不自觉地去探索天、地之间的秘密,揭示天体运动的规律。然而,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五官来认识世界,而这种认识过程又是缓慢的、渐进的。他们可能首先认识到了“日”和“月”,之后又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星及其它们的运动规律,用结绳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这就是《河图》。再后他们认识了北极星和北斗星,掌握了二十八宿的运动规律,于是产生了《洛书》。 四仲星和二十八宿 《尚书·尧典》记录了古人对天象的认识,这是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天文书。为了便于讨论,现抄录于下: (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夏,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庶绩咸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尧舜时就已经有掌管天文的官,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当时设立了五个天文官,羲和是总管,坐阵中央,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是分管东、南、西、北的天文官,他们居住的地方很遥远,“嵎谷”是日出的地方,“昧谷”是日落的地方,“幽都”是最北方,“南交”是最南方。他们的分工是:羲仲是春官,负责测定春分(二月)的时间;羲叔是夏官,负责测定夏至(五月)的时间;和仲是秋官,负责测定秋分(八月)的时间;和叔是冬官,负责测定冬至(十二月)的时间;然后将测的结果报告给羲和,由他进行调整确定。他们预测的依据是星鸟、星火、星虚、星昴四仲星所在的位置。 四仲星即是在赤道和黄道附近的四个星座,它们是“星鸟(朱雀)”、“星火(青龙)”、“星虚(玄武)”、“星昴(白虎)”,每个星座各有七颗星组成,四七二十八颗星,又称二十八宿。这二十八宿是:东方青龙含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含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含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以斗柄所指“角虚”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北极星是恒居北方的一个星座。以北极星定位,看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就可知道一年四季的具体时间,这就叫做斗柄授时”。《鹖冠子·环流》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皆秋;斗柄北指,下天下皆冬。”上图就是斗柄指东时,四仲星和二十八宿所在的位置,此时正是春季。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衣箱上,绘有彩色的二十八宿天文图,箱盖顶中央书写一个篆书大“斗”字,四周书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了这种天文现象。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出土的四具古尸及其肢骨,据专家考证,墓主人头南足北,按北斗星方向安放,四周是按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和二十八宿规律排列的,这是沉睡在地下的古代天文图。 二十八宿分野说 古代有“二十八宿分野”之说,将二十八宿分别与地域相对。“二十八宿分野”之说渊源甚古,《周礼·春官》载:“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吕氏春秋》亦说:“天有九野,地有九州。” 在《尚书·禹贡》中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将大地分为九州,详见下图(此图复制于《辞海》)。大禹分九州的原则是“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即顺着山势砍削木头作标记,以高山大河为分界线。把山脉依照由北向南的次序划分进行划分,划大地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之后,又增加了并、幽、营三州而为十二州。《尚书·尧典》载:“肇十有二州”,“十有二牧”,“州十有二师”,这说明,在尧时不但分疆域为十二州,还在每州设立了官吏,并有军队建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十二州的名称有所变化。《史记·天官书》载“十二州分野说”: 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虚、危,青州。营室至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海、参,益州。东井、舆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 《逸周书》、《吕氏春秋》也有相似的记载。把地上的十二州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用天象来断地之四季变化及吉凶。 十二州是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 我们将上面谈及的二十八宿和十二分野归结起来,列成下表:
《洛书》是一个天地合一图 笔者认为,与《河图》一样,《洛书》也是一个天地合一 图,根据“天圆地方说”: 此图是洛书仲夏日天地交图。白圈一、三、五、七、九是天数,故用圆图表示;黑点二、四、六、八是地数,故用方图表示。 图现在的位置是仲夏之日。图中白圈表示阳,阳气由北始生,故用一个白圈表示;至东阳气渐长,为三个白圈;至南阳气正极,为九个白圈;至西阳气渐消,故用七个白圏;接着返回正北,周而复始,但阳气始终没有消尽。 仲春之月,四方之星,各居其位,故星火在东,星鸟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仲夏之月,则“鸟”转而西,“火”转而南,“虚”转而东,“昴”转而北。仲秋之月,则“火”转而西,“虚”转而南,“昴”转而东,“鸟”转而北。仲冬之月,“虚”转而西,“昴”转而南,“鸟”转而东,“火”转而北。四仲星的推移(实则是地球在转动)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中为北斗星,用以校正四时。北斗星是人的肉眼天天都能够观察到的一个星座。《史记·天官书》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古人认为,北斗星是天体的中央,外有四仲星,以其相互运动来定四时。 方图是大地示意图。四组黑点分列四隅,代表阴。阴气始于西南,故用二个黑点表示;长于西北,用六个黑点表示;盛于东北,用八个黑点表示;至东南阴气渐消,用四个黑点表示。根据二十八宿分野,便可知道地上的年、月、日、时及四季的变化。 圆图是以四仲星为标识的,从中间以扇形分列二十八宿。以北斗斗柄所指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这就与地的方图相交。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四仲星和二十八宿,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只有在南方才能考定。 《河图》《洛书》探 秘 河、洛产生年代及相互关系 河、洛产生的年代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河、洛的产生时间了。 “河出图,洛出书”,明确说明,《河图》诞生于黄河流域,这是伏羲时代活动的地方;《洛书》产生于洛河流域,这是黄帝时代所辖区域。这里我们用了“时代”一词,是想说明一个历史的断代问题。 “伏羲始画八卦”,这在易界没有异议。八卦的方位与《河图》是一致的。综上所述,《河图》是以天上的五星作为标记,以定十月历,历象日月星辰,这是伏羲时代的产物。伏羲时代延续了一千二百多年,这个《河图》或是伏羲所画,或是伏羲后代所为,终不能超越那个时代。 伏羲时代后五百年而有黄帝(中为神农氏)。《竹书纪年》载,黄帝之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而生帝。黄帝之孙颛顼之母“见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已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枢星”和“瑶光”都是北斗七星之一。《竹书》又说,北方和南方有三颗星相连,“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见于摄提,名曰景星。”“摄提”是二十八宿中的亢宿中一个星。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北斗星和二十八宿,这与《洛书》有关。“帝祭于洛水”、“龟书出洛”,说明黄帝得到的是《洛书》,或说《洛书》出自于黄帝时代。 黄帝之孙颛顼建都于帝丘,即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县,属洛水流域。M45号用人体摆放二十八宿的墓坑就出土于濮阳县境内,并与颛顼的时代相同。“太乙九宫占盘”和“含山玉片”都出土于安徽省境内,这当是远古时颛顼的管辖区。我们可以推测:《洛书》产生于黄帝时代,它是对《河图》的继承和发展,之后,连同《河图》传给了尧、舜和大禹,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河书》与《洛书》的关系 天上有行星和恒星,木、火、土、金、水“五星”是行星,五星以黄道和赤道两侧绕行于天,依次右行,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七十二天,年计三百六十日,这是《河图》产生的基础。二十八宿是恒星,实因地球自转,二十八宿相继出现再以北极星、北斗星为标志,用以测时,这是《洛书》产生的基础。 上面已经谈及,《河图》是以“十天干”作为标识的,《洛书》是以“十二地支”作为标识的。《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桡作甲子。”大桡是黄帝的大臣,他将天干、地支两两相组合,天干循环五次,地支循环六次,便形成了“六十甲子”(见下表)。《素问·六微子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这种纪年、纪月、纪时法,一直延续至今,五千年矣! 《河图》是《易》之根本,是最原始的天图。《洛书》是用作预测的。 上面介绍的《太乙九宫占盘》和《九宫八风图》都是占盘。图以太一(北极星)定位,共分为九宫。此盘可以预测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人的吉凶祸福,怎样预测呢?《灵枢·九宫八风》说: 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风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 所以在出土的占盘上刻有“君、百姓、相、将”字样。今天看来,这种预测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它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 孔子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可见,“星占”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火”就是指四仲星的“星火”,此星仲夏日在正南,大地天气最热,六月以后就向西“流”去,预示着秋天将要到来;到了九月就该准备冬天用的棉衣了。除用天文知识安排生活生产活动外,也用于预测吉凶。《诗经·十月之交》说:“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并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意思是说,十月初一早辰,天上出现了日蚀,不久前曾经出现过,这次又来了。日月都不按自己和轨道运行了,预示着灾难就要降临到老百姓头上了!可见,这种预测方法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这是古人认识自然、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明。 《河图》和《洛书》仍然是个谜,笔者只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还有待我们去探讨。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六十四卦方圆图是易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图。陈抟说:“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与卦之《生变图》,并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杨升庵全集·希夷易图》)。此语是说,易学只有这一方圆图就可以了,它包括了易学的意、言、象、数和阴阳消长之说,其理合于孔子的《系辞》所述。 方圆图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神力,它的秘密在哪里呢? 六十四卦方圆图探秘 认识六十四卦方圆图 此图又称《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始见于朱熹《周易本义》。朱熹说:“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西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这说明,此图与《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一样,都是出自于陈抟之手。请见右图: 这实际就是我们在上面介绍的《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朱熹说:“此圆图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在东南,其阳在北,其阴在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再一一介绍。 (一)“圆者动而为天” 将外面的圆图单列出来,如左图所示。 其方位与先天八卦相同,重卦与三划卦相同,《乾》《坤》分居上下,《离》《坎》各列左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逆数,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行,自然地将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宫。左半圈从《复》到《乾》,共三十二卦,一百十二个阳爻,八十个阴爻,阳由少渐多,为“阳升阴消”过程。右半圈从《姤》到《坤》,共三十二卦,一百十二个阴爻,八十个阳爻,阴由少渐多,是“阴升阳消”过程。其它卦皆生于《复》、《姤》两卦,“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所以此图又称“复姤小父母”。《观物外篇》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含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二)“方者静而为地” 我们再看一看方图。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个方图是先天六十四卦次序的倒图。先让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的结构。 易界普遍认为,此图是对《说卦传》“天地定位”一节的解释。由四个层次组成,中间巽、震、恒、益为第一个层次。其外十二卦以坎、离、未济、既济为四隅是第二层。再外二十卦以艮、兑、咸、损为四隅是第三层。最外二十八卦以乾、坤、泰、否为四隅为第四层。从大方图来看,从西北角至东南角是条斜线,以先天八卦的次序排列着八纯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将六十四卦分成了两半。这样,四层对角卦象相反,第一层震、巽相对,表示“雷风相薄”;第二层离、坎相对,表示“水火相射”;第三层兑、艮相对,表示“山泽通气”;最外一层乾坤相对,表示“天地定位”。这是一个古代大地的方位图。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所以一个是圆图,一个是方图。朱熹说,圆图“其阳在南,其阴在北”,方图“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即天与地、阴与阳在图中相交。 这里有一个问题:天的方位与地的方位是否是一致的? 《系辞》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如《伏羲八卦方位》所示,《乾》在上为南,《坤》在下为北;然而,方图却是《坤》在上而《乾》在下,天尊却屈居于下,地卑反高处于上,这是与易理不通的。《文王八卦方位》是《离》上为南,《坎》下为北,然而内二方图却是《坎》在上而《离》在下,为什么会倒过来呢?这都是谜 |
||||||||||||||||||||||||||||||||||||||||||||||||||||||||||||||||||||||||||||||||||||||||||||||||||||||||||||||||||||||||||||||||||||||||||||||||||||||||||||||||||||||||||||||||||||||||||||||||||||||||||||||||||||||||||||||||||||||||||||||||||||||||||||||||||||||||||||||||||||||||||||||||||||||||||||||||||||||||||||||||||||||||||||||||||||||||||||||||||||||||||||||||||||||||||||||||||||||||||||||||||||||||||||||||||||||||||||||||||||||||||||||||||||||||||||||||||||||||||||||||||||||||||||||||||||||||||||||||||||||||||||||||||||||||
理学录入:hanqilin 责任编辑:hanqilin |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理学 | ||
诺查丹玛斯《诸世纪》- 清华 北大 周易课程 国务院振兴规划文化产业 独门古易 朱镕基传奇身世 从兄弟个数谈起 周易预测学 十大欺骗眼睛的图片 创造发明之八字 算八字全面阴阳五行4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 |||
|